而由此剧引发的“丁蟹效应”,也成为香港和内地股市的一个魔咒,甚至只要有主演郑少秋的剧集播出港股就必跌。对《大时代》剧集本身,特别是对其中股票、金融市场的解读,是严重被低估了!而经验丰富的陈万贤,反而亏的一塌糊涂。
豆瓣评分9.3,从播出至今二十几年依然位列高分港剧前几名的宝座,特别是同类题材剧中无人可以媲美。而由此剧引发的“丁蟹效应”,也成为香港和内地股市的一个魔咒,甚至只要有主演郑少秋的剧集播出港股就必跌。
这就是由韦家辉执导,郑少秋、刘青云、刘松仁、郭蔼明、周慧敏等主演的商战剧《大时代》。
最近一次的重播是TVB星河频道在2015年,股民朋友们,对这一年,还有印象吗······
而仅仅这些还不够,笔者今天要说的是,这部剧不仅是经典,更是神剧!对《大时代》剧集本身,特别是对其中股票、金融市场的解读,是严重被低估了!
两次股灾的启示《大时代》开篇,描写的是1973年股灾前夕,香港的政商系统严重腐败,股市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狂热的股民拥堵在交易大厅外,保安撵都撵不走,主角的父亲方进新,一怒之下拉出消防龙头,将冷水泼向人群,人群竟丝毫不为所动。
《大时代》经典角色 方进新
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联系起前两年的炒币狂潮,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也无法让一个嗑药的人冷静下来。
结束疯狂的只能是灾难,1973年股灾,恒指在一片乐观中突然翻脸下跌,从1700点跌到150点,从平均市盈率50以上,跌到7,想着抢钱的人最后反而倾家荡产,发疯的,跳楼的,不计其数。股票尚且如此,何况空气币乎。
《大时代》里的第二次股灾,从时间上看应该是著名的1987年恒指“黑色星期一”。当时股市一片兴旺,阔少们随便买张期指都能大赚,丁蟹父子对股票一窍不通,只知借势上市捞钱,而赚大最大的一笔则是由于证券大佬陈万贤给丁蟹的八个字:全死光了,就你没死。
这本来是陈万贤挖苦丁蟹的话,粤语原文是“咁多人死,唔得你死”,有讽刺“你怎么不去死”的意思,结果丁蟹反话正听,歪打正着,神奇的押中了股灾,成了一夜暴富的大空头。而经验丰富的陈万贤,反而亏的一塌糊涂。
运气有那么重要吗?剧中还有一位高级金融“海龟”的代表,就是科班出身,青年才俊,混迹华尔街的陈滔滔,技术全面,各种金融品种面面俱到游刃有余,但碰到运气极好的小学没毕业的丁蟹,却也只能输光离场。这该死的运气,就是能打败天才!
这也是很多投资者对《大时代》批评最多的地方,包括方展博最后在股市“大奇迹日”赢得胜利大家认为并不是靠他的才华,而是靠找其他金融大鳄“借运气”,没有他爹一样的实力,然而,有没有重新来想一下,运气,可能真的就是那么重要呢?
金融市场,是个二元混沌的市场,如同量子力学一样,观察也会改变结果,经常上演“人算不如天算”。
2017年,一位期货大佬因为橡胶爆仓10天亏损1亿4500万,而从上交所边上香榭丽的31楼一跃而下,事后一堆连期货准入门槛都到不了的路人甲乙对这位大佬的交易手法指手画脚,岂不知这些看似“经验十足”的评论,不见得比这位期货大佬鞋底上的灰尘高多少。
非常有幸,笔者当时也看到了一个明白人,是这么评价的:
预想这位期货前辈,也是前段时间积累下了一些亏损、债务,无奈只能梭哈一把,成则乾坤扭转,败则无可奈何,只叹运气背了一些。
在比海洋更深邃,比天气更莫测的金融市场中,从没有100%和神仙,总有一部分的概率,留给了未知······
爱因斯坦也不得不承认的是:上帝,是会掷骰子的。
在交易的世界,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将赢率从一个随机值,向100%努力靠近,而正如圆周率一样,你可以无限探索,但却无法完全抵达终点。
所以在努力之外,也必须时刻的为不可测,留有余地,相对于自信,谦卑在交易中其实更可贵。
保持稳定的心态,看透起落,从容自处的人,才能在金融市场中长久的生存、发展。
感谢各行各业前辈的探索奉献,也感谢香港导演和演员们奉献的这部时代经典。每一次重温,总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触,所以再次推荐。
写在最后:
股票、期货、外汇,各种资产价格不过是载体,人性才是背后的动力,金融市场的每一个时代,其实,都是大时代。
(原作者:铖训,转载请备注)
#大时代# #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