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拜礼俗在沛县据传起源于汉末,如今仍然沿袭。外地人称丰、沛县人“尚武重义”,是说丰、沛县人练武者众多,结拜者成群。这种现象历代不乏。这种结拜形式源于《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在沛县人眼里,刘备、关羽、张飞,那才是真的哥们、人物。于是率兵前来,以和事佬的身份在中间劝解。但纪灵自恃兵多将广,执意进攻,这边关羽张飞剑拔弩张,嗽嗽叫要拼命。
沛县大屯十二拜礼?作者:刘运芳、刘运学,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沛县大屯十二拜礼?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沛县大屯十二拜礼
作者:刘运芳、刘运学
结拜在丰、沛县一带很流行,其它地方也有,很多书中有描写,大同小异。结拜礼俗在沛县据传起源于汉末,如今仍然沿袭。
外地人称丰、沛县人“尚武重义”,是说丰、沛县人练武者众多,结拜者成群。这种现象历代不乏。
这种结拜形式源于《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在沛县人眼里,刘备、关羽、张飞,那才是真的哥们、人物。
看过《三国演义》书和电视的人都知道,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刘备占据小沛(沛县古称),淮南王袁术派大将纪灵领兵十万(也有说三万)来攻。
当时刘备仅有兵将不足一万,众寡悬殊,只得星夜派人去请驻兵徐州的吕布来帮忙。吕布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消灭了刘刘备集团,可能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于是率兵前来,以和事佬的身份在中间劝解。
但纪灵自恃兵多将广,执意进攻,这边关羽张飞剑拔弩张, 嗽嗽叫要拼命。吕布大怒,说:“把我使用的戟(武器名)插在辕门百百步开外,我如果一箭射中戟的小枝,你们各自收兵罢战,若射不中,任你们拼杀。谁不听我的话,我就联合另一方打他。“双方慑于吕布的威力,也只好答应。
吕布束紧腰身,取箭登台,弓如满月,一箭正中戟技。三军(刘备军、纪灵军、吕布军)欢呼,齐赞吕布神勇,纪灵、刘备惊骇,各自收兵。沛县免了场血兵之灾。
后来沛县人为纪念这事,就建了“吕布射戟台”,并建高亭保护,亭六柱飞檐,内雕故事梗概。现代书法理论家、沛县人冯亦吾先生亭柱题联:一弦飞矢鸣画戟,十万雄兵卸征衣。现被定为省级保护文物。
沛县人睹物思人,看到射戟台,就想起刘备、关羽、张飞,几乎人人都会拉三国故事。俗语有:“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孙膑和庞涓”。
后来关羽被东吴杀害,仁弟张飞急于报仇,鞭打部下因而丧命,仁兄刘备率全国兵去为关羽复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败归白帝城托孤。三人结义佳话在各地传颂,更为沛县人所敬仰。所以说沛县人结义者,多受刘、关、张影响是绝对没有疑义的。
由于影响之深,沛县人结拜也就学桃园三结义的方式:找一个桃园、花园、柏树林或某名阁堂,选好吉日良辰,放一张大方桌,不用乌牛白马,摆上三件供品替代——牛头、猪头、羊头(后来用大猪头、大公鸡、大鲤鱼),前面摆一大香炉烧上香,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只鲜活公鸡,用刀往脖下一抹,让血流进碗里,兑上酒摇匀,放在桌前。
这时结拜众人已情绪高昂,于是取一尖刀,从年龄最长者开始,一一划破左手中指,把血滴在碗中混和了放在桌上,才齐刷刷一齐跪倒,共诵誓词。
大体内容是这样:我们性格相同(近),志趣一致,愿结为仁兄义弟,XX可鉴,有福同享,有难……如有背叛,天诛地灭。当然还有别的誓词,大家事先议好认可为准。现在大都把后两句去掉了,认为不现实,但并没影响兄弟间亲如手足和礼尚往来。
宣誓以后,众人壮怀激烈,以大小年龄为序,每人喝血酒一口,以示血缘相融。最后一个喝完,高举酒碗,奋力一摔,越碎越好,意即结拜成功,岁(碎)岁(碎)相亲。
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帖子,上书住址、父讳名、自己名字、年庚等,互相交换,这些人也就成了“换帖”兄弟了。以后在人场里,提起XX与XX人,有人会介绍说,他俩是“换帖”的,就是指结拜过的仁兄弟。
后来历代沿袭,稍有改变,结拜时在桌后放一关羽塑像或关羽挂图,寓意榜样、证人。关羽代表桃园结义的弟兄仨,因为他相比最仁义,图上常写“仁义千秋”四字赞扬他。因他保二位皇嫂在曹营十二年不卸盔甲,闻刘备讯,挂印封金寻仁兄;单刀赴会闯东吴,义释曹操……一生正直,诚信为本,沛县人佩服,引以为榜样。
女性也有结拜的,形式稍有差别,滴血公鸡变为母鸡,男刺左手中指变为女刺右手。男称“仁兄弟”,女称筑“干姊妹”。因有三牲及鸡血、人血混合成的血酒,故称“歃血为盟”。
因环境、生活能改变人,人本身感情也会起变化。结拜后有的感情变的淡薄,尚可谅解,但个别反目成仇,宣布退出结盟。有的甚至“割袍断义”“划地绝交”。当然事出有因,但不被人看作好事。
近几年结拜,手续有了简化,一般不再搞的血腥味那么浓。放上关公像,烧上一炉香,众人一齐叩个头,也就是结拜了。现在的誓词,随时代、职业而改变,如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完成学业,报效祖国。习武者:勤学苦练,不畏艰难;学成武艺,抑恶扬善;报国戍边,建设家园。
近闻外出打工者整篇誓词用五律诗:结义刘关张,兄弟闯四方,同饮一碗酒,便是一个娘,困难大家当,有福大家享。为国当尽忠,孝顺二高堂。谁若生异心,惩戒有上苍…….这和刘关张桃园结义时的誓词……齐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非常相似。当然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誓词的内涵外延也就不同。
现在结拜稍增,一起外出求学谋职,一起打工挣钱创业,人多势众,有个帮衬,往往出发前结拜,求得心理安慰。一般人认为以朋友名义相处最好,诚心相待,遇难相帮,可即可离,完全由一种心境来主导,也很理智。
结拜之时誓言,禁忌反悔,不然被人看不起。
有地方还禁忌同祖不同辈份的人在一起结拜。
一般近亲不结拜。
现在的结拜者,有的还承袭旧时一些的规定:分帘里和帘外的结拜兄弟。帘里的状如亲兄弟。如在父母去世时,帘里兄弟必须和主人一样守孝若干天,不得离去,孝服和主人一模一样,也在耳外坠一棉花骨朵。帘外的,丧家举行仪式要到场,中间可以离开,孝帽耳朵外也不缀棉花骨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