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方面受疫情影响节后终端工人返工大概率出现延迟,进而影响短期需求。宏观面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令市场避险情绪再度升温。不过WHO已确认越南人传人肺炎病例,这是中国境外首次发现二代传播病例。此前WHO发言人称,要构成PHEIC,需满足两个条件:疫情在全球传播以及人际传播。一旦WHO认定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成为PHEIC,将对中国采取涉及旅行和贸易的边境限制措施,对中国经济造成较大不利影响,进一步拖累原油和燃料油需求。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截止今日,国内疫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了,为防止疫情继续传染,口罩现在已经成为了人手必备的物品了。
那么口罩为什么能够阻挡病毒的传播呢?它又是什么样的材质呢?
我们通常说口罩是无纺布材料,无纺布是相对纺织布来说,就是非纺织的布,是由定向的或随机的纤维而构成。
具体到口罩上,其原料全部都是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医疗用口罩一般都是多层结构,一般简称为SMS结构,示意图见图一和图二。
而我们经常说的几层口罩,在口罩的国家标准GB/T 32610中并没有规定,如果是医疗用口罩,至少应该是3层,即我们说的SMS(2层S层和1层M层),目前国内最高的层数是5层,即SMMMS(2层S层和3层M层),做口罩并不难,比较难的是做SMMMS布,一台进口的无纺布设备价格都是上亿元,笔者见过最贵的一台医疗无纺布设备是5亿人民币。
这里面的S表示纺粘层(Spunbond),其纤维直径比较粗,在20微米(μm)左右,2层S纺粘层主要作用是支撑整个无纺布结构,对阻隔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口罩里面最重要的是阻隔层或则熔喷层M(Meltblown),熔喷层的纤维直径比较细,在2微米(μm)左右,所以只有纺粘层直径的十分之一,这个对防止细菌、血液渗透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S纺粘层过多,口罩就比较硬,而熔喷层M过多,则呼吸比较困难,所以从口罩呼吸的难易程度可以判断口罩的隔绝效果,呼吸越困难,则阻隔效果更好,但是,如果M层变为薄膜,就基本上不能呼吸了,病毒是阻隔了,人也快不行了,所以,这也是一个技术问题。
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们将纺粘层S纤维,熔喷层M纤维和头发做一个对比图如下,头发直径的1/3,接近纺粘层纤维,而头发直径的1/30,和熔喷层M纤维直径接近了,当然,研发人员还在开发更细的纤维,来保证更好的抗菌阻隔性。
前面提到,M层越细,就越能阻挡细菌等微小颗粒的进入,比如N95,就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能阻挡95%的微小颗粒(0.3微米),按照医用防护口罩国家标准GB/T 19083要求,在气体流量为85L/min情况下,口罩对非油性颗粒过滤效率符合下表要求:
表1:医用防护口罩过滤等级
从上面的解释来说, N95实际上就是用聚丙烯无纺布SMMMS制作成的能过滤95%微细颗粒的5层口罩。
最后我们从材料角度来看看分别对S纺粘层和M熔 喷层都有哪些 要求:
M层:熔喷层
材料要求:高流动性。推荐材料:国产材料如山东道恩降解法聚丙烯:Z-1400,Z1500,进口如巴塞尔公司的茂金属聚丙烯HP461Y,MF650Y。
S层:纺粘层
材料要求:高强度
推荐材料:熔体指数在25~60聚丙烯,比如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e的和上海赛科的2040都是很好的纺粘材料,如S2040性能指标如下:
据了解,此次疫情对于塑化产品的影响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于原油需求的下滑导致原油下跌进而塑化产品成本下降;二是对于塑化产品终端需求有利空影响。
宏观方面短期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时在当前弱经济周期背景下,疫情的出现对于经济是雪上加霜。
微观方面受疫情影响节后终端工人返工大概率出现延迟,进而影响短期需求。总体看对于塑化产品影响边际利空,而塑化产品自身就处于产能弱周期中。
具体影响如下:
原油&燃料油
目前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成为油市新的不确定性因素。
基本面来看,目前中国共30个省、市、自治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涵盖总人口超过13亿,拖累运输和消费行业,将影响中国潜在石油消费需求。
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统计,2003年非典期间,亚洲航空公司的年客流量下降了8%。若本次肺炎像此前的SARS疫情一样扩散发展,高盛认为将导致国际原油需求减少26万桶/日,其中包括航空燃油需求减少约17万桶/日,国际油价预计下降约3美元/桶。
宏观面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令市场避险情绪再度升温。日元和黄金等避险资产上涨,股市和人民币下跌。
未来潜在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市场出现更多的抛售行为,为国际原油市场带来动荡。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于当地时间1月23日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尚未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不过WHO已确认越南人传人肺炎病例,这是中国境外首次发现二代传播病例。
此前WHO发言人称,要构成PHEIC,需满足两个条件:疫情在全球传播以及人际传播。一旦WHO认定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成为PHEIC,将对中国采取涉及旅行和贸易的边境限制措施,对中国经济造成较大不利影响,进一步拖累原油和燃料油需求。
PE&PP
供应端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春节期间正常生产。
需求端塑料制品绝大部分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一方面,如果疫情导致工人延迟返工会导致需求滞后;另一方面,春节各种聚会的减少会降低对制品的消费,例如一次性餐具,塑料袋,食品包装等。整体供需影响偏利空。
比较利多的是PP下游目前口罩需求大幅增加。但整个口罩占PP下游消费比例过小影响相对不大。
甲醇
甲醇供给端多为大型企业,工人多为当地就业正式员工,因此疫情对工人复工影响有限;甲醇部分传统下游为劳动密集型的作坊式工厂,用工多为临时工,疫情可能导致节后延迟复工,进而影响下游需求。
此外,由于国内部分地区路段封锁,节后物流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而对进口物流的影响目前还不好确定。
结合过去SARS疫情的历史经验,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将进一步拖累我国大宗商品消费,因此氛围上对塑化产品利空影响更多一些,而相对利好的可能是口罩、乙醇等医疗用品及其原材料。
PVC
节前上游已有新投产量产,1月后产量增加明显,且假期仍维持高开工稳定生产。而下游都是中小企业,春节期间停工,节后复工会推迟,节前下游点价一部分货源,节后因复工晚,备货会推迟,导致库存增加明显。再加上本身价格也在均衡的价格,驱动又是往下的,价格仍会下行。
PVC软制品部分用在医疗手套,针管等,但是占比很低,大概1个百分点,对PVC需求拉动甚微。
PVC下游主要是与房地产相关的型材和管材,工人复工晚对需求影响较大。整体来看,对PVC有较明显利空。
橡胶
首先是对乘用车影响,就2003年非典期间看,由于公共交通出行的担忧加剧,乘用车销量有所上升,此外加之乘用车消费已经表现出触底反弹趋势,所以新肺炎爆发期间乘用车销量环比预期持续好转。
重卡方面,2003非典期间看到对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偏小,所以对于重卡影响偏小。整体评估对于橡胶需求的利空偏小,但短期节奏看,由于目前多地限制出行,或影响节后的开工和物流节奏,导致短期利空影响较大。
节前盘面已经迎来深跌,节后短期可能继续下探,但一季度后疫情若得到控制盘面预期快速修复。
苯乙烯
苯乙烯节前外盘坚挺,也听闻买盘意愿偏强。
节前价格高位,主要是纯苯和乙烯的支撑,而原料段纯苯和乙烯价格高位难以维持,那么苯乙烯价格支撑不在,从现在的现货看,价格处于中间偏下位置,但供应端投产预期强,驱动明显向下。
而三大下游也是建筑,家电,包装,一次性塑料制品等,不过三大下游集中度略高,对需求的利空影响小一点。节前下游需求较好,节后订单大概率也较好。但从病毒肺炎的影响看,工人返工受影响较大。整体看,自身基本面中性,肺炎事件对苯乙烯存在利空。
PTA&MEG
此次肺炎事件对于聚酯产业链的影响,从上下游角度来看:由于越往终端,越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下游特别是纺织服装端的影响要大于上游。上游聚酯、PTA等均属于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供应受影响角度极小。
从偏宏观的需求角度看:国内需求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短期负面冲击可能较为明显,影响终端纺服的内需,这个可以参照2003年非典时期的影响(当时社销数据出现明显的短期下滑)。
出口方面,纺织服装出口在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较小。
但是疫情对于出口影响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2003年大背景是中国刚加入世贸不久,各种出口正快速增长,经济蓬勃发展,而当下背景是中国体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且处于经济的下行周期中,在当前贸易战等纠纷中本身出口就备受压力,此次事件只能是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需要结合疫情的发展情况而定,如果疫情持续恶化,一旦WHO将中国列入全球突发性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出口可能再受到严重打击。
微观角度看:依据当前疫情的发展情况以及我们的部分草根调研了解,终端开工已经部分存在延后的现象,至少在正月十五之前开工概率较小。部分工人亦有视疫情缓解情况再返城务工的意愿。
因此,整体看此次疫情对于聚酯终端需求的负面影响较大。后期发展情况要视疫情发展而定。
文章来源: 微link塑料,部分资料整理自第八元素塑料、联盟石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微LINK塑料,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