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一些日语了,提出一种改进的说法:私は貴方を愛する。这次进步了很多,语法上完全正确。但是,直到后来,20多年后,我有机会看日本的原版电视剧时,才发现日本人是不会这样说的。)(因为日本人极为含蓄,第一种表达也极少出现。中途不断有落水者,有体力不支的、有被老师的桨无意打落的、有被猪队友拽下去的,到达目的地时船上只剩下少数几个。初中、高中时期是这样。
基础教育英语学习?传统教育把英语当成知识教育,没有把它当成技能教育,或者是把它当成了“考试技能”的教育,所以导致了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甚至有害教学,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基础教育英语学习?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基础教育英语学习
传统教育把英语当成知识教育,没有把它当成技能教育,或者是把它当成了“考试技能”的教育,所以导致了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甚至有害教学。
我理解语言更主要是一种技能,既然是一种技能,学习的过程不是通过研究分析,而是通过练习和使用而熟练起来,所谓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语言某种意义上也是知识,需要一定的研究,发现和掌握其规律。但这不是每个普通学习者需要关心的,了解一点就够了。
而我们的传统教育把它搞成了知识研究与灌输,偏重读写,而听说训练十分缺乏。
我们的学习方式就是大量地做卷子,而做卷子只是一种针对考试的纸上谈兵,严重脱离实际生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
Episode:
由于疫情反复的原因,孩子在家上网课,我也简单听了一点孩子英语课:
此次网上课程不讲正课,是习题课、讲之前测验的卷子。
我听了一些,发现如下问题。
1. 全程汉语,偶尔英语(单词、短语);
2. 学生没有参与机会,全程被动;
3. 讲错题,多是固定搭配甚至有辨析;
4. 常有“讲过不下10遍”、“一再强调还做错”等语言;
我想,相应的影响和坏处是:
1.几乎没有英语的氛围,想用汉语的输入产生英语的输出;
2.没有互动、反馈,虽是习题课,学生并没有得到练习(当然有网课原因);
3.让学生接触到太多“错误”;
如果一个学生的卷子打了90分,上课100分钟,那么平均他只有10分钟是针对自己的,而其它的时间他是在听别人的错误。
而老师那个90分钟所讲问题,我们假定他是都会的。他或许根本想不到有那些错误的做法,反而容易受到影响,下次可能就恍惚了而做错。
学习的初级阶段,我想最主要的是原料的输入。我知道这个用法是对的,并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是对的,更不需要知道怎么用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知道反而容易引起混乱。而后再遇到其它用法时,再和之前进行对比,在头脑中归纳、总结,慢慢也就掌握了。
而一下子把这些对的、不对的、相关的、不相关的强加进来,是想加大知识量,让学生快速地、大量地掌握,但事与愿违,只能引起混乱。
而且这些试卷上的题目很少是真实的、鲜活语言材料,透过纸面,它散发出僵尸一般的气息。
4. 打击孩子信心,老师讲过10几遍了,我还没答对,是不是我笨,我学不了英语啊?孩子难道不会这样想吗?
我孩子听得索然无味。这个时间我觉得还不如看一段英语视频、学一首英文歌、演一个短剧的收效好。一节课我想至少有50%时间在听、在练才能算做有效的教学吧,所以我认为这是无效教学,是典型的应试教学。
(下次有机会再听一次正课看看)
英语课堂还存在一些其它问题,我总结如下:
1. 课堂上的讲解往往是枯燥的,哪怕举了例句了,也进行对话了练习,如果不在真实场景中验证了,可能还是不会用(因为没走脑、没走心):
大家上过课的是不是有这样的体会呢?
2. 课堂上讲的有一些是过时的、死了的语言,或者理论上正确而实际上并不那样使用的语言:
例如,初中那时刚学点日语后,一些同学就想着用日语表达 “我爱你”怎么说。
最初的方案是:私(わたし) 愛(あい)貴方( あなた)。
这是纯粹的中式日文了,并不符合日语语法。
懂一些日语了,提出一种改进的说法:私は貴方を愛する。
这次进步了很多,语法上完全正确。
但是,直到后来,20多年后,我有机会看日本的原版电视剧时,才发现日本人是不会这样说的。
正常的使用方法是:
愛してる!(我爱你!)
或者
すきだ!(我喜欢你!)
(因为日本人极为含蓄,第一种表达也极少出现。)
我才发现,日本人对话中的人称我、你、甚至他都很少出现,都省略了,他们认为在那个场景下是不言而喻的。学日语需要你自己去揣摩人称,对我们来说十分不习惯,这也是日语的暧昧难懂之处。
早些时候电视里抗日神剧泛滥。很多剧可能都没有请个懂日语的给里面的日语对白把把关,语速慢到可能只是正常语速的1/5不说,里面“わたし”“あなた”横飞,一听就知道是中式日语。
3. 课堂上讲的有一些大词(big words),生活中极少能用到的:
网上看到一个采访日本留学生的视频,她说“我讴歌我在中国的留学生活。”我们当然能理解她要表达的意思,但“讴歌”这个词太大了,用在这就极不恰当。
而我们英语学习中有些人却偏偏要追求一些大词,好像这样显得高大上,考试能得高分。
Vote:
形容“好”都有那些词,哪些是big words?
Good nice fine excellent gorgeous …
Episode:
一次一个学生要考研还是考级(我没记清),拿了一篇作文范文来找我,让我提点意见。说是辅导班老师给押了题,要背下来。我一看,整篇都是一些大词、难词(惭愧、我没认识几个)。我说这词你都认识吗?万一阅卷老师也不认识怎么办。
我觉得词不在大,用大了反而弄巧成拙。国内这些考试用最平凡的词,表达出意思来就够用了。
英语中那些著名的文章、演讲等,用词都是十分平易,没有什么大词难词。
这些大词,除非你对它们的语义、应用的语境非常了解了,才能恰当地使用它。而如果达到这个程度,你可能已经超越了大多数的母语者了。
不是说满口之乎者也、呜呼哀哉就代表水平高,小心被人看成老古董、或者把你当成傻瓜。
4. 课堂讲过多的语法、词汇辨析:
高考前,我的日语老师为我们系统地讲日语语法、单词辨析,听得头晕脑胀的。那完全是为了应对考高,绝大多数的词、句型,包括日本人在内,一辈子也不可能用到。
5. 大量地做卷子:
除了用来应付考试这是没有意义的。我觉得好像是巴甫洛夫那一套,通过大量重复练习,答对了有分数或者有棒棒糖奖励,产生条件反射。对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这是用感观的学习、不是用脑、更不用说用心的学习了。
我学英语没总共没做过几套卷子,也学的不错。所以只要基础知识掌握了,没必要做那么多卷子,那绝对是浪费时间。
Vote:
大量刷题、做卷子不会引起学生厌倦吗?
6. 学生没有听和说的机会:
静默地学英语,就等于在岸上学游泳。
学习游泳,你在岸上再怎么研究手脚的动作、怎样配合、怎样呼吸,不下水永远也学不会。
7. 课堂学生部分学生之间产生消极影响:
当然积极的影响也有,但是一些人本来学习还可以,却被同伴拖下水的例子也不少。
我们传统课堂学习的弊端,再打个比方。
一条小小破船载着40几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中途不断有落水者,有体力不支的、有被老师的桨无意打落的、有被猪队友拽下去的,到达目的地时船上只剩下少数几个。
Vote:
你是少数幸存者之一吗?
外语的有效学习是什么样的呢?
我正好去美国做过15天的培训交流,也有一些体会。在美国培训时的授课是有效甚至高效的,具体情况是:
小班(就我们同事十个人);
圆桌围成一圈;
气氛融洽;
在游戏中学;
很多时间在互动,少量时间老师做个总结或讲解;;
全程是英语。
所以学到了鲜活、实用的英语,无论听力、口语都得到强化练习。
Episode:
我日语学习上走的就是这样的弯路。初中、高中时期是这样。以后自学也是一样,由于没有人指导加上材料匮乏、没有机会使用和交流,学日语成了单纯研究语法,辨析单词的微妙区别等东西,完全脱离了真实的语言土壤。钻牛角尖,路越走越窄,做了非常多的无用功,浪费了非常多的精力,最后还是听不懂、说不出。
相信很多外语学习者跟我的经历都是一样的!
有一位YouTuber名叫官琳,现在是日本某电台的播音员,日语水平甚至超越了很多母语者。她在国内学的就是日语专业,很早就通过了国际一级,但到日本留学才发现自己什么也听不懂,说也说不出... ,由此发出了灵魂追问“我学的是不是日语?”。
Episode:
我英语学习上为什么避免了弯路:
A. 实用主义,就是想学计算机编程,而不是为了考试;(前述)
B. 教材也是实用为主;(后述)
C. 虽然我学英语的目的不是交流,但很大精力用在了听上,这是符合外语习得的规律的(后述);
D. 更主要的是没有受到英语难学的恫吓。
E. 学过一门外语,国语学的也不差。
虽然也没有人指导,但有幸没有落入陷阱。英语学习从一个点上突破,星火燎原,路越走越宽;
Episode:
很多人被英语吓倒了,而我为什么没有?
A. 有日语做对比,觉得英语相对不难;
B. 没有课堂、考试、分数的压力;
C. 没有接触到老师、同学告诉我英语难学;
所谓无知者无畏,我就这样义无反顾、埋头前进,走上了英语学习的痛并快乐着的“不归路”。
看来,没有老师教、自学未必是坏事;有老师教也未必是好事啊!
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