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秦国击败了强大的山东六国,却被弱小的陈胜吴广击败。而观点可能来自常识、来自书本、来自他人文献,等等。首先,贾谊指出,自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分裂,战争不断,老百姓渴望的得到一个统一而和平的国家,秦国统一天下,符合老百姓的期待。贾谊继而指出,即使如此,秦二世死后,子婴继位之后,秦国还有希望保住崤函以西的秦国故地。但由于秦朝长期以来压抑的政治氛围,使得忠言不被接纳,最后终于失去了整个国家。
过秦论的议论文运用对比论证?《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所写的一篇政论文,被古代文人高度评价,也被收录到一些版本的中学课本,相信很多读者对他很熟悉,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过秦论的议论文运用对比论证?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过秦论的议论文运用对比论证
《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所写的一篇政论文,被古代文人高度评价,也被收录到一些版本的中学课本,相信很多读者对他很熟悉。
最近,我在研究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过秦论》是一篇合格的议论文么?
从标题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为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而撰写的。它的核心观点,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意思是,秦朝灭亡是因为秦朝没有实施仁义的政策。
因此,如果这篇文章是合格的议论文,它的核心观点能够成立,就必须建立在两个基本理由基础上。
(1)因为施仁义,秦国才能灭六国,建立秦朝;
(2)建立秦朝后,不施仁义,所以秦被灭亡了。
这两个理由中,任意一个不成立,那么文章的观点就不成立。
那么回到《过秦论》来看,这两个理由成立了没有?没有!
《过秦论》的前面大篇幅地介绍了秦国的兴衰历史,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使得秦国逐步强大起来;第二部分讲,为了对抗秦国,山东六国联合起来,以数倍乃至数十倍于秦国的国力、军力、人才,进攻秦国,但被秦军打得一败涂地。第三部分则列举了秦始皇功绩:灭六国,统一天下;向南开发了岭南地区,向北驱除了匈奴;又采取了“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等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中央集权。第四部分则谈到秦始皇刚死,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迅速推倒了秦朝。
接下来是第五部分,它围绕着秦国兴衰历史展开了分析和讨论。贾谊比较了陈胜吴广和山东六国的力量,指出陈胜吴广的力量远远不如山东六国。但是,秦国击败了强大的山东六国,却被弱小的陈胜吴广击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作者给出了答案:这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
现在,我们来看,整篇文章有没有开展(1)“施仁义,所以秦国灭亡六国”、(2)“不施仁义,导致秦国灭亡”这两个分论点的论证呢?没有。所以,并不能得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结论。
由此看来,《过秦论》不是一篇合格的议论文,当然更不是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
如果你认为它是一篇合格的议论文,请在弹幕上打出1,如果你认为它不是一篇合格议论文,请在弹幕上打出2。
我的第一判断是,这可能是因为贾谊犯了诉诸权威或者诉诸于情感这样的逻辑谬误。 也就是说,贾谊把道理和事例分开了。讲了事例,但道理不是从事例中来的,而是从当时汉朝人对秦朝灭亡的共识中来的。
很多新手写论文往往犯这种此错误。他的论文里写了很多例子,但例子和论文的观点毫不相关。而观点可能来自常识、来自书本、来自他人文献,等等。
不过很快我知道了,这个锅不是人家贾谊的,而应该背在编辑中学课本的出版社身上。
原来,这篇文章仅仅是《过秦论》的上篇,它还有中篇和下篇。只有将三篇连在一起,逻辑才是完整的。在中篇和下篇中,贾谊分析了秦国仁义不施的具体表现。
首先,贾谊指出,自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分裂,战争不断,老百姓渴望的得到一个统一而和平的国家,秦国统一天下,符合老百姓的期待。这就论证了,施仁义得天下这个观点。
其次,贾谊指出,当秦国得到天下后,如果能够体恤百姓、轻徭薄赋,那么秦国就能够像商周一样,得到长治久安。但是,秦始皇并没有那么干,反而重徭厚赋。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老百姓觉得换了皇帝,政策有可能会变化,对他充满期待。没想到,秦二世不仅没有抓住历史赋予的机会,反而变本加厉,使得老百姓日子更不好过。于是,崤函以东,六国故地,烽火四起。
贾谊继而指出,即使如此,秦二世死后,子婴继位之后,秦国还有希望保住崤函以西的秦国故地。但由于秦朝长期以来压抑的政治氛围,使得忠言不被接纳,最后终于失去了整个国家。
所以,《过秦论》的中下篇充分讨论:(1)因仁义而兴起;(2)因不仁义而失去国家,这两个分论点,从而支持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这个总论点。
现在,如果你认为完整的《过秦论》是一篇合格的议论文,请在弹幕上打出3,如果你认为完整的《过秦论》不是一篇合格的议论文,请在弹幕上打出4。
如果将《过秦论》(上中下)作为一整体来看,上篇仅是整个文章的引言。
引言,就是回答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为此,贾谊回顾了秦国的兴亡历史。回顾不仅是阐述事实,而是要对事实进行分析,然后从分析中引出问题。
这个分析就是秦朝、六国和陈胜三方力量的对比,指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不施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全文的论点。
与一般学术论文的引言相比较,这篇文章的引言太过累赘了,也是为什么被人评价它“词肥意瘠”。不过考虑到它是写给皇帝的,具有一定政治意义,只有词肥,才能有点鼓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