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忠心还是仁慈,还是单枪匹马斩颜良的魄力,无一不在为关羽树立着高大的形象。医生告诉他这是因为箭上有毒,毒已经进入了关羽的骨头,必须把手臂割开,漏出骨头,然后用刮骨的方法去掉毒性,才能根除。这样更显示了关羽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大丈夫的英勇,也为手术能成功做了保障。因为当手术做完后,华佗嘱咐关羽三日内不能活动右臂。所以在小说里的关羽,更显示了一身豪放,一身胆量,让这个人物更加丰满了。
我们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一直都是一副佩服的心态。不论是忠心还是仁慈,还是单枪匹马斩颜良的魄力,无一不在为关羽树立着高大的形象。
这些小说中的记录,都是真实记录在史书上的,而又由于作者罗贯中本人对关羽的崇拜,在《三国演义》一书中给关羽的形象做了一些升华。
这其中就有“刮骨疗伤”这一段的内容。在小说里,关羽因为手臂的旧伤不能动,眼看要上阵但关羽却不愿撤兵,于是忍着伤痛接受华佗刮骨疗伤,这一幕显示出了关羽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但其实这里的描写,也和历史上真正的关羽疗伤有些出入。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当时关羽发生了什么。
关羽刮骨疗伤记录比较详细的过程出现在陈寿的《关羽传》中,原文如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於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陈寿的这一段记录真的是非常详细。关于被箭击中,左手手臂被打穿了。后来创伤愈合,但是每到阴天下雨就会疼痛难忍。医生告诉他这是因为箭上有毒,毒已经进入了关羽的骨头,必须把手臂割开,漏出骨头,然后用刮骨的方法去掉毒性,才能根除。
于是关羽伸出手臂,让医生把手臂的肉切开。而此时关于在干嘛呢?“适请诸将饮食相对”,关于依旧在和各位将士们对饮,最终血流满了一盆,但是关羽依旧谈笑自若,吃肉喝酒。
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几个信息:
首先,此时关羽正在军营中,他知道自己左手臂的问题,而专门询问医生。这个医生,应该就是军队的常驻军医。
另外,这名医生一定也是一位名医,经验丰富,能准确诊断出关羽的病因而且给出治疗方法,而且一定受到关羽的信任,毕竟他的病不是一般人能看的。但是这个人一定不是华佗,如果是华佗这位名医,那陈寿一定会有记载,况且:华佗当时也并未跟随军队出征。
最后我们还可以知道关羽在做什么:吃饭喝酒。
所以我们在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关羽根本就没把这个手术当回事,依旧谈笑风生。这显示了关羽有多英勇:这种割肉刮骨的疼痛,能是一般人忍受的吗?
刮骨疗伤在历史上也就是这些记录了,正是由于这件事,关羽的形象才更加高大,让人敬佩。
罗贯中本人也是关羽的忠实粉丝,必然要更加美化自己的偶像。于是到了《三国演义》里关羽刮骨疗伤这一段就更“详细”和有画面感了。
罗贯中先是把关羽受伤的手臂从左臂变成了右臂,这可不是随意换的,而是为接下来和徐晃对战埋了伏笔。
然后又改动了军医的角色。在历史上,华佗只是受到一个军医的手术。到了小说里,这名军医变成了华佗。这样一方面显露出这个手术有多难,另一方面还有其他用。比如那时候华佗已经发明了麻沸散,在手术前曾经建议关于进行麻醉,可关羽听说这个麻沸散会影响他作战,于是才选择在不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刮骨。
这样更显示了关羽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大丈夫的英勇,也为手术能成功做了保障。
而且在小说里华佗还吓唬关羽:
“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侯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
意思就是得把你眼睛蒙上,怕你害怕!
可关羽这么心高气傲的人,怎么能被这种事就吓到了?于是不蒙眼不麻醉,直接开刀。华佗没把关羽吓到,反而关羽把华佗吓到了。
最后还得关羽安慰华佗“你旦下手无妨!”
另外和现实不符的是,关羽本来当时在和将士们吃饭喝酒,而小说中描写成关羽正在和马良下棋,然后华佗才走进来。
之后才是进行手术,关羽边下棋,边喝酒,边吃肉。这样一描写,大家不觉得关于反而多了几分儒雅气质吗?而且面不改色,谈笑自若,把对面的马良都吓坏了。不过这场棋在小说里也没有结局。因为当手术做完后,华佗嘱咐关羽三日内不能活动右臂。结果关羽立马就用力挥舞了几下手臂,对大家哈哈大笑:
自己的手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并夸奖华佗真是神医也。
所以在小说里的关羽,更显示了一身豪放,一身胆量,让这个人物更加丰满了。也是关羽心系北伐的表现。因为这时候的关羽,满脑子都是:
“吾取樊城,只在目前;取了樊城,即当长驱大进,径到许都,剿灭曹贼,以安汉室。”
所以早就把自己的伤痛置之度外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关羽被视为忠义的代表的原因。
应该怎么看待这个改写呢?我认为罗贯中改得非常妙,他通过艺术的写作手法,加以修饰,让关羽这个人物更加饱满了,也让小说中的关羽收获了一众粉丝。
虽然有一些偏离现实,有一些夸张,但是这种小说桥段不也正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