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当晚,他提出离婚。但当马学武自杀身亡,小宝逐渐步入青春期之后,这种没有情感根基的母子关系,就变得日益恶劣。小宝根据记事起对父母关系的记忆,加上父亲决绝的态度,自己进行了调查,查出是李宝莉举报马学武嫖娼,才导致父亲被开除、跳河自尽。从此,母亲在儿子心中,就是罪无可赦的杀人凶手。然而李宝莉的悲剧在于,她所说的光芒万丈,仍然是建立在自我优越感的基础上,她仍然意识不到
《万箭穿心》的主人公李宝莉,是一个漂亮的城里姑娘,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性格热情泼辣,肯吃苦,对家庭任劳任怨,对丈夫从无二心。
但就是这样一个“好女人”,却逼得丈夫先出轨,后自杀。丈夫死后,她靠挑扁担卖苦力,辛辛苦苦供养儿子和婆婆十年之久,却仍被他们视为仇敌。
这样一个“好心没好报,出力不讨好”的女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是否能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她的人生悲剧是命运使然,还是由错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导致?类似的悲剧在我们身边屡有发生,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走入“李宝莉式”的死循环?
这部电影由著名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豆瓣评分8.6,李银河说,“这是《雷雨》之后最好的悲剧。”
当年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和影院里很多女观众一起,前半场扼腕叹息,后半场涕泪交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也觉得后背一阵阵发凉,因为我自己有些时候,也真的跟李宝莉蛮像的……
电影大师伯格曼说,电影是人生的倒映。带着同为女性的惺惺相惜,我总结了李宝莉在婚姻生活中犯下的五个错误。希望我们都能从李宝莉的人生中找到些许经验,帮自己离幸福更近一些。
1. 常年打压、嘲讽丈夫
电影一开始,李宝莉在一个蒸笼般的晚上向丈夫马学武求欢,马学武却以“明早要搬家”为由拒绝了她。
搬新家是喜事,而且有搬家工人帮忙,按照常理,夫妻二人应该好好庆祝一番才是,马学武如此逃避、冷淡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二天一早,李宝莉就给出了答案:
丝毫不顾及丈夫在街坊邻里间的面子,在楼下跟搬家工人骂骂咧咧讨价还价;
到了新家,一脸丧气地对工人挑三拣四;
马学武到底是个“场面人”,提出要请工人们吸根烟,喝瓶汽水。李宝莉听见了,立即披头散发冲过来,对着丈夫就是一通大骂:“我出钱他们干活,天经地义,刚刚他们涨价你不吭声,现在又来充好人。烟不要钱?汽水不要钱?你当是厂里搞活动啊?真是贱!”然后从丈夫手中一把抢回零钱,扭头就走,儿子被吓得藏在爸爸身后不敢吭声。
看李宝莉骂他的熟练程度,可见这就是夫妻二人的日常相处模式。本来还在怀疑马学武有问题的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真的理解了他。得不到妻子尊重,甚至在外人面前被妻子公然侮辱谩骂而不敢回一句嘴,这样的婚姻关系,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搬家工人都觉得马学武可怜,他们说,虽然自己当工人干粗活,但家里老婆都还挺贤惠的,过得比马学武舒服多了。
来自工人们的深切同情,点燃了马学武压抑已久的情绪。搬家当晚,他提出离婚。
李宝莉毫无准备,她在这个家里唯我独尊惯了,别人的感受对她来说不但不重要,甚至不存在。所以,当她高高兴兴地夸赞新房子、憧憬新生活时,却听到马学武说要离婚,完全懵了,在她的认知范围里,从来没想过这个男人“竟敢”跟她提离婚。
在亲密关系中无视对方感受,一味想要取胜,说了算,是李宝莉悲剧人生的第一个成因。
2. 与其他人的沟通以吵架为主
李宝莉在电影开场前十分钟,一共吵了四次架。她对周遭的一切都不太满意,别人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她都要质问、打压,对方如果屈服就算了,如果跟她有不同意见,她就立即进入强力攻击模式,以狂风暴雨般的粗话、脏话迫使对方放弃抵抗。
心理学研究表明,暴躁易怒的人,大多是内心需求没有被满足,而采取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希望用这种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越是表现得强悍、不讲理、霸道野蛮的人,内心往往越脆弱、自卑。
李宝莉没什么文化,马学武却是大学生,知识分子;李宝莉生在武汉长在武汉,虽然从小在汉正街长大,属于底层劳动人民,但她一直以“城里人”身份自居,看不起“乡下人”马学武。
这样的心理错位,使得她的自卑感被优越感厚厚地包裹起来,连她自己都意识不到,怒火究竟从何而来。
这种无法向上兼容的弱者攻击模式,也反过来深深地伤害了她自己。这是李宝莉人生悲剧的第二个成因。
3. 对儿子只会问“作业写完了吗?”
儿子小宝从小跟爸爸亲,是因为李宝莉除了会问“作业写完了吗?”,“给我背一首刚学的诗”之外,跟儿子没有其他交流。小宝在她眼里,跟小猫小狗没什么区别,只要听话,该吃吃,该喝喝,考个高分,就完成作为“儿子”的任务了。
孩子年纪还小的时候,妈妈凶,就躲远点儿好了,毕竟还有爸爸这个避风港。但当马学武自杀身亡,小宝逐渐步入青春期之后,这种没有情感根基的母子关系,就变得日益恶劣。
最近,北京市抽样调查了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其中,“对待父母的态度”这一项中,有56.28%的孩子都投给了态度最为激烈的选项:“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将近20%的孩子选择“对父母态度冷淡”,选择“喜欢父母”的,只占4.75%。
这样的数据,不能不说是触目惊心。能跟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保持良好关系的父母不足5%。
有句话说,如今的中国家庭教育,孩子只要不跳楼,就算是成功了。从上面的数据来看,这话也不算过于夸张。
马学武死后留下了一个记事本,记了方方面面的事,就是没给李宝莉留下一个字。小宝根据记事起对父母关系的记忆,加上父亲决绝的态度,自己进行了调查,查出是李宝莉举报马学武嫖娼,才导致父亲被开除、跳河自尽。
从此,母亲在儿子心中,就是罪无可赦的杀人凶手。
以自我为中心,将儿子视为没有生命没有感受的学习机器,切断情感链接又不知该如何接续,是她人生悲剧的第三个成因。
4. 问题永远是别人的,自己永远是委屈、吃亏的
马学武提出离婚,李宝莉百思不得其解。在她的认知模式中,马学武这个农村男人窝窝囊囊,没啥本事,娶了她是占了大便宜,凭她的姿色、能力和城里人身份,跟了马学武是他的福分,当年跪地上求她,现在想翻脸不认人,没门儿!
而事实上,马学武虽然出身农村,性格软弱,不成熟,但基本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否则也无法在国营大厂里站稳脚跟,还当上办公室主任;
李宝莉虽然出生在武汉城里,却生长在吵吵闹闹的菜贩家庭,虽然仗义、能干,但总体来说,性情泼辣粗鄙,脏话连篇,是个“泼妇”式的女人。但李宝莉偏偏认定了马学武配不上他,而且这种鄙视是从恋爱之初就固化的。即便闺蜜小景说马学武有今天都是被李宝莉逼的,她也完全意识不到,当然也就不会承认。
在这样的固化思维中,马学武作为男人和丈夫的尊严早已荡然无存,可以说,这个婚姻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道:“爱情,以及其结果的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我们很容易看出:爱情和婚姻都有合作的一面——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为了人类的利益。”
在阿德勒看来,婚姻是一种有着高尚目标的存在。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小宝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他自己的婚姻,他孩子的婚姻,假如都延续李宝莉和马学武模式的话,“人类的共同利益”势必会受到影响。
拒绝自省,不能清醒认识自己,也不能正确认识他人,这是李宝莉人生悲剧的第四个成因。
5. 面对丈夫自杀的逆境,一味用蛮力付出
丈夫马学武死后,李宝莉的闺蜜小景认为,他们刚搬了家就出这么多事,原因在于房子的风水不好,楼房盖在几条马路的交汇口,属于“万箭穿心”的格局。
李宝莉倔强地不以为然,她不信命,也不信没有她扛不过去的坎儿。她硬着颈项说出一个金句:就算命里万箭穿心,我也要把它活成光芒万丈。
我相信,李宝莉骨子里是个好女人。她对儿子和婆婆充满愧疚,也不缺责任感。能在逆境中说出“活成光芒万丈”的女人,是生命力强劲,不会被轻易打倒的女人。
然而李宝莉的悲剧在于,她所说的光芒万丈,仍然是建立在自我优越感的基础上,她仍然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只是凭着一贯的本能,做出并不理智的选择:拼死拼活、没日没夜地做苦工,以此赚钱养家,尽自己的义务。
生活遭遇剧变,却仍然停留在跟以前毫无二致的层面上,把自己不当人地卖苦力,还一味强调自己的付出,强调儿子是喂不熟的白眼狼。这样的“努力”非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招来儿子更大的蔑视和仇恨。
阿德勒说,“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人生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二者不可分割。”
李宝莉最大的问题,就是迷失在“没文化”的自卑感和“城里人”的优越感之间,并最终被吞噬。
也许有人会说,要求像李宝莉这样的女人觉醒,学会自我成长,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然而无论身处哪个“阶层”,自我成长都是必备技能。放弃成长等于放弃生命,放弃爬出低谷、突破逆境的可能。
《终身成长》的作者卡罗尔·德威克说,你的思维方式里,藏着你的未来。
现实生活中,无数人的成长经历都印证了这句话。
1. 在婚姻中彼此宽容,在变化中寻找平衡
有一对老夫妇在家里举行庆祝金婚的美好仪式。孙子问奶奶,跟爷爷生活在一起这么多年,有没有想过离婚?奶奶笑着说:“离婚?从没想过,谋杀倒是想过很多次!”
老人的回答中藏着有关婚姻相处之道的秘密:婚姻是男女双方彼此的决定,既然决定了,就要共同遵守承诺,在彼此磨合、包容中寻找平衡,即便有时候恨到想杀了对方,也不会轻易打开离婚的后门。
反观李宝莉和马学武,两个情感模式都不成熟的人,在缺乏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时匆匆进入婚姻,都不肯给对方健康成长的空间,结果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2.跟孩子一起成长,就不会被孩子甩掉
小宝像马学武一样,看不起只会洗衣做饭发脾气的李宝莉,李宝莉也从来不关心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反观今年“49岁妈妈陪儿子一起考研成功”的新闻,是对父母们的提醒:爱孩子就用行动证明,打着麻将要求孩子去学习,在孩子眼里是愚蠢可笑的行为。
3.拥有成长型思维,是突破人生困局的终极方法
李宝莉的闺蜜小景,看不下去李宝莉虐待自己一般的卖苦力,劝她到自己公司上班。李宝莉却二话不说拒绝了,理由是她除了挑扁担不会干别的。
而出身贵州偏僻山村的“老干妈”陶华碧,不但一路不断成长,创立世界文明的辣酱品牌,还在72岁时出手解决了品牌危机,使老干妈利于不败之地。
因此啊,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在恋爱、结婚、生子之前,都应该接受成长教育和爱的教育。
这样,可能会避免很多“李宝莉式”的人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