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这句话在《论语》中是比较短的章句,正是由于短,后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争议较多。这句话之所以有争议,主要是对“攻”、“异端”两个关键词的不同理解。01对歪理邪说要坚决批判第一种理解,“攻”,攻击,批判。“异端”,相对于当时社会正统的主流意识而言,是歪理邪说,是不符合圣人之道的。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这句话在《论语》中是比较短的章句,正是由于短,后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争议较多。
现在读《论语》,再去揣度2000多年前孔子的原义已没有多大意义,只要解释得有道理,能自圆其说,对人对己有教益,也未尝不可。
这句话之所以有争议,主要是对“攻”、“异端”两个关键词的不同理解。不同的理解,这句话就有了不同的解释。
01 对歪理邪说要坚决批判第一种理解,“攻”,攻击,批判。“异端”,相对于当时社会正统的主流意识而言,是歪理邪说,是不符合圣人之道的。
康有为认为,“孙弈曰:‘攻,如攻人恶之攻。已,止也。谓攻其异端,使吾道明,则异端之害人者自止。”
意思是批判不正确的言论,使正确的思想得到彰显,歪理邪说对人的危害就会自动消失了。
杨伯峻等人也持这种观点。
意识形态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不正确的思想会误导人。歪理邪说之所以对人产生了危害,就是因为它混淆视听,把人引向邪路,是极其有害的,所以,只有毫不留情地进行批判,使它没有市场,那么,就会消除它的不良影响。
02 学问不能走极端第二种理解:
钱穆先生认为,“异端,一事必有两头,如一线必有两端,由此达彼。若专就此端言,则彼端成为异端,从彼端视此端亦然。”“可见本章异端,乃指孔子教人为学,不当专向一偏,戒人勿专在正反两端坚执其一。”
“孔子平日言学,常兼举两端,如言仁常兼言礼,或兼言知。又如言质与文,学与思,此皆兼举两端,即《中庸》所谓执其两端。执其两端,则自见有一中道。中道在全体中见。仅治一端,则偏而不中矣。”
孔子讲求中道,反对偏执于一隅。偏执一端,就会走极端,就容易一叶障目,不能知晓全面,这是极其有害的。
做学问,一定要有全面观点,要执两用中,兼顾正反两个方面,这样,才不会偏激。
03 学问要兼容并包第三种理解,“攻”,治,即学习、治学。“异端”,不同的观点。
近现代主流观点认为,攻击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这样很危险。
不同的观点,不一定就是错误的,对于不同的观点要包容,不能一味地排斥。
因为, 每个人的见解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作为学者要有包容的胸怀,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兼容并包才能广博,才能使自己更圆满。
04 专攻旁门左道是有害的第四种理解,“攻”,引申为专门研究。朱熹等人认为,如果钻研异端邪说,那么危害就大了。
春秋时期,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学说激荡,是一个思想大碰撞的时期,对人们思想的冲击也是很大的。
诸侯要称霸天下,读书人想建功立业,怀揣梦想,游说于诸侯,贩卖自己的政治主张,希冀借助诸侯之力登上政治的舞台,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春秋时期,各种各样的学说粉墨登场,鱼龙混杂,有正道,也不乏权谋术士投机取巧的“术”术,这些人想抄近道,想一步登天,急功近利,专攻旁门左道。
如果邪门歪道盛行,对社会不但无补,而且是极其有害的。
结束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读经典,固然要咬文嚼字,尽量照顾原义,但不能原教旨主义,拘泥于原典。博古是为了通今,学经典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如果拘泥于原义,那么,经典在当时有意义,放于今天,时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肯定是不合时宜的,照搬照抄原典就没有了现实意义。
经典应该是常读常新,借古喻今,从中学习、借鉴有益、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才不失为学经典。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