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Y1患者多数成年早期起病,胰岛素缺陷缓慢进展。MODY3患者年龄小于25岁,磺脲类治疗有敏感,胰岛素功能缓慢减退。MODY3患者肾糖阈低,微血管并发症常见。杂合子患者血糖轻度升高或糖尿病。MODY5又称肾囊肿糖尿病综合征。⑶听力下降表现为严重的高频神经性耳聋,但与糖尿病发生不同步。⑷多存在心电图,肌电图损害。积极寻求具有基因特异性的药物对线粒体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疗是当务之急。
恶性肿瘤及糖尿病研究?在8月27日下午第十四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的“糖尿病”专场上,杨静教授和曲伸教授分别就MODY及线粒体糖尿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恶性肿瘤及糖尿病研究?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恶性肿瘤及糖尿病研究
在8月27日下午第十四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的“糖尿病”专场上,杨静教授和曲伸教授分别就MODY及线粒体糖尿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MODY的诊断
——杨静(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MODY 是一种少见的糖尿病,它不同于1型和2型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性, 是一种单基因突变疾病。
MODY的临床特点如下: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有一方患有糖尿病,家族成员有2代或两代以上患糖尿病。2. 发病早,多数患者确诊糖尿病的年龄小于25岁。3. 非胰岛素依赖。
MODY1是由于20号染色体长臂的HNF4A基因功能缺失突变引起的。HNF4A编码肝细胞核因子4a(HNF4a)蛋白。 HNF-4α是核转录因子, HNF-4a与HNF1a、HNF1b等构成网络调节系统,调节胰岛素基因的表达、GLUT2等葡萄糖和线粒体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MODY1患者多数成年早期起病,胰岛素缺陷缓慢进展。多数MODY1患者早期磺脲类药物治疗有效。
MODY2是由于7号染色体编码葡萄糖激酶的GCK基因突变所致。GCK是胰岛b细胞葡萄糖浓度的感受器。GCK功能缺失突变导致葡萄糖激酶的对升高的葡萄糖浓度的敏感性缺失。MODY2患者的b细胞生产和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是正常的,但其分泌阈值升高。MODY2起病隐匿,空腹血糖轻度增高,糖尿病并发症少见。
MODY3是由于12号染色体HNF-1a突变所致。HNF-1a在b细胞分化中有重要作用。这一突变导致b细胞减少和b细胞功能缺陷。MODY3患者年龄小于25岁,磺脲类治疗有敏感,胰岛素功能缓慢减退。MODY3患者肾糖阈低,微血管并发症常见。
MODY4是由于13号染色体PDX-1同源基因突变引起的。PDX-1对胚胎胰腺发育至关重要。在成人调节胰岛素、GLUT2、葡萄糖激酶、生长抑素基因的表达。纯合子患者胰腺发育不全。杂合子患者血糖轻度升高或糖尿病。多数饮食或口服降糖药可控制血糖。
MODY5又称肾囊肿糖尿病综合征。是由于17号染色体的HNF-1b突变所致。HNF-1b参与胰腺、胆管、生殖系统胚胎发育、器官分化。胰岛素缺陷程度多变。具有一些独特的临床特点,包括胰腺萎缩和肾脏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畸形。
MODY6 是由于2号染色体的神经元性分化因子1(NeuroD1)。NeuroD1促进胰岛素基因的转录, b细胞和神经系统的形成。罕见。少量胰岛素可控制血糖。
MODY7-MODY11非常罕见。
线粒体糖尿病的临床诊疗特点
——曲伸(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随着生物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基因遗传糖尿病的认识的不断深入,线粒体糖尿病在临床上日益引起重视。
线粒体糖尿病的经典临床特点表现为:年轻发病,体型消瘦,伴耳聋及神经症状,呈母系遗传规律,是目前所知患病率最高的单基因突变糖尿病,研究表明,与糖尿病发生有关的线粒体DNA突变达几十种,在诸多线粒体基因中,mtDNA3243A→G突变是引起线粒体糖尿病最常见的基因突变。
本中心近年对20余例临床症状疑似线粒体糖尿病临床特点的患者进行mtDNA3243A→G突变和其他罕见位点的的检测,其中4例明确诊断为mtDNA3243A→G突变的线粒体糖尿病(其中两例早先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1例确诊为T3083→C突变,并随访了3个家系三代18例患者(包括6岁的年轻患者)。
我们研究发现: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且有一定隐匿性,其发病具有年龄早,进展快,病情复杂,血糖控制不稳定的特点,但存在非典型的母系遗传,且多伴有骨代谢异常情况,因此有必要提高临床医师的警惕性和及时对消瘦、耳聋的年轻患者筛查线粒体基因突变,并进行骨代谢的评估,可提高确诊率,有利于对线粒体糖尿病患者进行及时诊治,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以往研究线粒体糖尿病对骨代谢的研究报道较少,我们本研究中发现4例3243突变的患者均存在明显的骨代谢异常,具有特异性。
基因线粒体糖尿病在临床上不一定表现为典型的母系遗传史和伴有明显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容易被误诊为1型糖尿病或其他类型糖尿病,但明显消瘦、神经性耳聋及骨质疏松是其主要的显性表现形式,所以在临床上应关注以下几点:
⑴ 年轻起病,反复发作酮症。
⑵ 消瘦明显,多<18 kg/m2。
⑶ 听力下降表现为严重的高频神经性耳聋,但与糖尿病发生不同步。
⑷ 多存在心电图,肌电图损害。
⑸ 非典型母系遗传,家族史在临床上常被忽略。
⑹ 多表现为显著骨质疏松, 显示骨转换降低,可能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
⑺ 糖尿病神经病变出现早,但无显著糖尿病肾脏,糖尿病眼病的表现,可作为与1型糖尿病鉴别的指标之一。
⑻ 胰岛功能衰竭早且严重,多有酮症表现,血糖控制不稳定,胰岛素治疗起始早。
本研究提示,临床上线粒体糖尿病的发生率并不低,漏诊率较高,临床医师应加强对线粒体糖尿病的认识和警觉性,及时筛查线粒体糖尿病,早期发现对血糖的控制,生活质量的改善及家庭成员的筛查也至关紧要。积极寻求具有基因特异性的药物对线粒体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疗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