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1日晚,山东莱阳一对母女正常回到家里。是有针对的作案。网友的恐慌,在警方的通报后得到一定缓解。温州的一对情侣在街上同行时发生争吵,男子暴怒中用啤酒瓶将女友当街刺死。依次在2016年及2021年的两起杀妻冰柜藏尸案。上海杀妻藏尸案的被告人,朱晓东。朱晓东在法庭上自称是“激情杀人”。激情杀人指的是无故意杀人动机,但因失去理智犯罪。令受害人窒息身亡,后利用冰柜藏尸数月。二位男主称这次行动为“舍命陪君子”。
一台冰柜。
一件雨衣。
一个玻璃瓶。
再寻常不过的东西。
后缀的“杀妻”“刺死女友”等描述,却让这寻常,有了让人汗毛竖立的恐怖血色。
这个月登上热搜的第三起惊悚案件,终让我忍不住问到:
她们做错了什么?
我们总倾向于把恶性事件解读为“孤例”“个案”。
但新闻成叠,类似的故事听得指尖冰凉,意外还会是“意外”吗?
结构太过类似的叙事里,必然掩藏着某种共通的规律。
女性安全谈过很多,却很少注意到亲密关系里的女性安全。
今天就来谈。
那些被“深情”抵住咽喉的女人们。
让人心脏停拍的画面。
本月11日晚,山东莱阳一对母女正常回到家里。
却在刚解开门锁时,被一个身穿雨衣的男子突然钳住,强行拽进屋内。
来源 | 辽宁卫视《说天下》
留给监控摄像的是一片可怖的死寂。
短短几秒钟有太多让人细思恐极的细节。
其一,这位男子显然是早早潜伏在楼道内,掐准了时机出手。
是有针对的作案。
其二,身着雨衣证明他知道监控的存在,特意乔装。
是有规划的作案。
其三,一次劫走一对母女,又不似在多高档的小区内。
若不为财,显然还是有特殊目的的作案。
网友的恐慌,在警方的通报后得到一定缓解。
是孩子亲爸,来纠缠前妻要求复婚。
来源 | 莱阳市公安局
有不少人大概松了口气:呼,还好不是无差别害人的性变态。
母女平安的消息,也让人大呼不幸中的万幸。
但,我松不出这口气。
离婚后绑架、强奸,和性变态罪犯又有何区别?
遭受侵害的妻子,可能留下阴影的女儿,又能“平安”到哪里去呢。
当一个事件从“女性独居安全”的范畴缩小至所谓“婚姻纠纷”,好像就不那么让人人自危了。
可,真的有人能确信,自己不会遇上一段糟糕的关系,一头身披雨衣的禽兽吗?
再看一起类似事件。
温州的一对情侣在街上同行时发生争吵,男子暴怒中用啤酒瓶将女友当街刺死。
来源 |《一点资讯》
或许是最随意的场景,最随意的凶器,最随意的动机。
但事实是,制造一场横祸真不需要那么具体的缘由或周密的计划。
当然,比起吓唬大家,我更想探讨的是,为什么同类的事件会一再发生?
或者说,相似的杀心都是如何起意的?
我们可以回头看看两桩近乎历史重演一般的旧闻。
依次在2016年及2021年的两起杀妻冰柜藏尸案。
如果你有印象,在两年前,有一位曾震惊全网的罪犯被处以死刑。
上海杀妻藏尸案的被告人,朱晓东。
来源 |《南方都市报:<上海杀妻藏尸案终审复盘>》
据被告人自己的辩白,他和妻子杨俪萍婚后时有争吵,二人的矛盾在经历过一次旅行后被激化到顶点,点火就燃。
悲剧发生在后来的一天早晨。
那天夫妻二人再度因为旅游期间的问题争执起来,朱晓东因“不想让她再说了”,用双手掐住了杨俪萍的脖子。
直至她失去呼吸。
朱晓东在法庭上自称是“激情杀人”。
但案件调查过程中逐渐被挖掘出的细节,却无一能支撑他的说辞。
激情杀人指的是无故意杀人动机,但因失去理智犯罪。
可,朱晓东却被发现在事发前一个月购买了与杀人相关的书籍,以及一台用于藏尸的冰柜。
显然,他并非临时动了杀意,冷静周全的程度更和“激情”二字毫无关系。
来源 |《南方都市报:<上海杀妻藏尸案终审复盘>》
更别说在行凶后当晚,他便支取了妻子的存款,开始了和朋友的狂欢。
来源 |《南方都市报:<上海杀妻藏尸案终审复盘>》
而让我毛骨悚然的还不止如此。
朱晓东将妻子在冰柜中藏匿了整整三个月,期间出国旅游、纵酒享乐,没受到任何影响。
还会将其他食品一并存放在冰柜里。
犹如那不是一具尸体,而就是一块死肉。
且在这几十天里,他一直以杨俪萍的口吻保持着微信的回复、朋友圈的更新。
包括秀恩爱。
来源 |《南方都市报:<上海杀妻藏尸案终审复盘>》
显然,这不是一次偶发事件。
而是一次疯狂且冷血的谋杀。
再说到去年发生在四川苍溪的另一起案件,手法与这起谋杀竟出奇地相似。
令受害人窒息身亡,后利用冰柜藏尸数月。
凶手则挥霍玩乐、正常生活,直到东窗事发才开始推锅给死者。
“这边也有过错”“不应该是故意杀人”。
来源 |《九派新闻》
而要论两起案件最惊人的相似点,还有它们的背景。
女强男弱,女富男穷。
前者是上海独生女嫁给商场售货员,后者是网红主播嫁给地铁工人。
虽然我从来不会把阶级看做爱情的门槛。
但从不多的资料里你无疑读得出来,金钱和自尊的缺乏,是他们作案动机的重要来源。
来源 |《九派新闻》
两名凶手的生活环境如出一辙。
习惯了体面的酒色生活,却不曾掌握家庭的财政权。
对外逞强,对内无能。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生存状态形成的张力,拉扯着他们脆弱的自尊心。
因此,一次争吵,一次羞辱,一次不尊重,足以引爆他们积累已久的怨毒。
来源 |《九派新闻》
男方在家庭的主权被压制,被控制,直到最后爆发到令他们失去人性。
分析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这两起命案的发生其实都有迹可循?
我原先也这么觉得。
但,再转念细思,我发现这恰恰是最可怕的地方。
为什么我们都如此自然地接受,“父权自尊”受挫,就应该生出恶性事件?
这貌似的“顺理成章”,真的有理吗?
别怪我唐突。
但在如此沉重的社会新闻后,我准备另起话头,来讲一部香港喜剧:
《杀妻二人组》。
分数不高,知名度不大,是钟镇涛当年试水做导演的处女作。
让我多年来印象深刻的,并不是电影本身有多精彩。
而是,它挂着这样惊悚的一个名字,标榜的却是“爱情喜剧”。
我想,通过解剖这部烂片,至少能看看,“杀妻”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这种90分钟的轻体量喜剧其实很不好拍。
最关键的,怎么在最短时间内向观众展现核心矛盾?
之于这部电影,是“杀心”从何而起。
男主一号周润发,在7分28秒就动了恶念。
妻子(王祖贤 饰)向医生求壮阳药被他撞见,发哥演的丈夫便以为她出轨的同时还要毒杀亲夫。
来源 |《杀妻二人组》下同
想象力何以丰沛至此?
只因为娇妻平日里太有异性缘,又爱出风头,人走到哪里,哪里就长出男人堆。
发哥多年来早已是醋坛见底,自尊枯竭。
因而,疑心甚重也是有的。
二号男主B哥的杀心起得略晚。
但到14分26秒,也差不多讲明缘由了。
老婆(梅艳芳 饰)嫌他目光短浅,成日里骂他没出息。
且,训夫还不分场合。
当着街坊一群妇孺照骂不误,闹得连穿开裆裤的娃儿都知道他窝囊。
两条剧情线很快收束。
一场酒局上,两个窝囊男一见如故,饮到烂醉。
两人一合计,计划冷不丁地就诞生了。
交换杀妻。
是啊,就这么简单。
不需要多夸张的矛盾,酒后失言,就能是一个作案动机。
当然,毕竟这不是罗翔课堂。
酒醒后,两个男人面对的并非命案,而是大乌龙。
梅姐闹脾气住到邻居家,不在家中。
但发哥和B哥看见满屋狼藉,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她死了。
我把你老婆杀了。
进行到这里,老香港笑片味就很正了。
产生误会、误会加剧、解除误会,我们很习惯的路数了。
但剧情在这里抛出了一个很诡异的包袱。
B哥对发哥直陈,自己是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人。
他愿意陪发哥去坐牢。
发哥问,怎么陪啊?
他语气云淡风轻:杀了你老婆啊。
哈哈哈哈!
太标准的港式黑色幽默了。
但我再回味一会儿,打笑声里却又品到一丝寒意。
二位男主称这次行动为“舍命陪君子”。
“君子”何来?
他们的答案似乎是,杀掉影响主权的妻子,才成就真男人。
别误会,我不是要当时光机警察,强行审判诞生于30多年前的一部糊片的意识形态。
《杀妻二人组》确实只是一部胡闹杀人、卖力搞笑的电影。
发哥与B哥在别墅布下天罗地网。
聚焦煤气管道的透镜。
漏电的大电视。
泳池里的食人鱼。
还有更深思熟虑的,杀人不留凶器的冰锥。
而闭眼都能预想剧情走向是,这些陷阱最后全报应在自己身上了。
整个过程足以让人捧腹大笑。
但,作为一个靠批评影视作品吃饭的人,除了笑果,我总还想深挖到逻辑层面。
还是前文那个问题:为什么顺理成章?
窝囊废的反杀,妻管严的爆发,对我们来说似乎完全在意料之中。
电影只需花上几分钟展现男主在家庭中的弱势形象,我们就会觉得,嗯,他选择杀妻是逻辑顺畅的事情。
这好像是在默认,丈夫的确有一种对自尊的绝对需求。
以至为了守护它,他们做出再残酷嗜血的事情,也在我们能理解的范畴中。
且,最后也能在深情与浪漫中被原谅。
这部陈年“爱情喜剧”,在我这里开始趋近于现实主义恐怖片。
精神分析学有个比方叫“弑父情结”。
每个人都会本能反抗控制自己的父权权威,以实现自我的独立。
而无论新闻或电影里。
我发现,或许还有一种走向扭曲的“杀妻情结”。
前文提到了,B哥的老婆爱唠叨。
平日最常教训他的一句话就是,胸无大志。
而贯穿了全片的这四个字,在最后有个让我不寒而栗的复现。
在杀妻计划开启后,两位男主角也开始了癫狂的较量,看谁想出的杀人手法更毒辣。
获胜的竟然是平日唯唯诺诺的B哥。
他搞出来的“腰斩陷阱”,把计划提出者发哥都吓到想叫停。
这时,B哥终于露出了宛如赢得全世界的微笑。
够大志了吧
你懂这种恐怖吗?
在长时间的压抑下,他居然已经把残忍当成了一种英雄主义。
而这,大概也是那么多“杀妻”事件中,一种共通的心理。
我们甚至可以更“理中客”地来谈这种畸形两性关系。
毕竟并非当事人,不好草率把一段失败感情随便归罪到某一方身上。
仅从电影里看,两位女主角有没有问题?
或许有。
她们犯的“错”大概是,强势而不自知。
梅姐是服装设计师,有一份更稳定长远的事业。
且作为直球的事业女性,她在习惯性忽略老公的自尊心。
老王没啥特长。
就是长得有点惊为天人。
且当惯了全体直男的视觉中心,她也会不自觉忽略老公的安全感。
但问题是,地位不对等不是任何一方的错误,而是双方配置的问题。
但我们所看到的,丈夫们的解决措施是什么呢?
不是提升自己来平衡地位。
而只有无能暴怒。
他们的“杀妻情结”起于在婚姻中被掌控的挫折感。
这种挫折感本是人之常情。
但问题是,丈夫们想要的并不是平等,而是反过来掌控强势的妻子。
又实在羸弱到没有这种能力。
于是,只能通过杀死让自己不体面的妻子,来重获自尊。
在翻找“苍溪藏尸案”的资料时,我在死者母亲的表述中找到了印证这一想法的表述。
来源 |《九派新闻》
但,“杀妻情结”绝不只诞生在一种模式里。
来复习一个与上述案例不大类似,但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最知名的杀妻事件。
辛普森案。
应该不少人对这件往事耳熟能详:美国传奇橄榄球运动员O.J.辛普森被指控谋杀前妻妮可,在证据链对自己极度不利的情况下,靠最顶级的律师团队力挽狂澜,成功脱罪。
对于此案,人们通常聚焦于“程序正义”“种族矛盾”“政治正确”等宏大概念。
但我只想聊回这对夫妻本身。
辛普森是个彻头彻尾的控制狂。
他雇人监视妻子,在她身边安插奸细,甚至常常在妻子独自出行时亲自跟踪。
这种控制癖直到二人离婚后,都没有结束。
来源 |《辛普森:美国制造》下同
而让这个男人最终走向疯狂的,是前妻的最后通牒。
她不再需要辛普森了。
在两人彻底一刀两断后不到一个月,妮可的尸体被发现躺在一栋豪宅门口,她的喉咙被利器割断,鲜血遍洒现场。
而随后在辛普森住宅门口,警员们找到了一辆白色轿车,其门把手上沾着明显的血迹。
辛普森与妮可不是典型的“女强男弱”。
辛普森是国民级的巨星,是那个年代极少数能在上流社会如鱼得水的黑人,而妮可只是一个当服务生的二代移民。
但,两个人的生活经历却拉开了他们精神上的距离。
O.J.出生于黑人贫民窟。
从小所受到的歧视和排挤,让他在功成名就后只学会了一件事。
扮演白人。
他试图让全世界忘记他的肤色和出身,竭尽全力维持着生活的体面和尊严。
因为曾经一穷二白,所以他太贪婪于此刻拥有的一切,恨不得像史矛革一样把一切都用烈焰守住。
妮可自然也被他视为财产之一。
但,需要强撑出的“自尊”,本就是“自卑”的同义词。
在面对倔强的妮可时,施暴狂辛普森其实软弱到只能动用暴力。
妮可的挚友多年后回忆道,她骨子里有一种让辛普森无法掌控的不驯。
而这既是妮可的迷人之处,也是她的死因。
辛普森的羸弱不在于地位、阶级、肤色。
而是与许许多多的杀妻者一样的,一种因自卑诱发的人格缺陷。
这或许能给我们在恋爱、择偶上提个很必要的醒。
说回《杀妻二人组》。
整部鸡飞狗跳的电影有一枚镜头深得我心。
两位妻子驾着车,带着愤怒与悲哀,在暮色中远去。
虽然她们没有逃过命定的大团圆结局。
但,此刻自由的姿态却美得让人失魂。
同电影的结局一样,我们文化语境里一直有种深刻的,对圆满的追求。
要让亲密关系长久、平和、波澜不惊。
而为了稳定,人们又在不断劝导女性忍让、压抑、纵容、原谅。
但,请别再相信任何有关亲密关系的谎言。
不要相信一根刺,是因为自己不够包容或太过包容,而变成一把杀人刀。
罪恶归根结底,是因为凶徒心中有刀。
不要寄希望于一段有毒的关系。
任何形式的爱中,唯一真实的,就是自己的感受。
去做一个自由的,随时有勇气出逃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