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此塔是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常宁市东江峡谷据常宁县志记载,除了培元塔外,南门外曾经还有一座塔,名曰“崇文塔”,此塔与培元塔遥相呼应,为双子塔。常宁市中田古民居据常宁县志记载,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到清朝灭亡为止,常宁县共出了47个进士,73个举人。新城建新常宁三、常宁县籍读书人回乡兴办书院,培养人才,造福桑梓。
常宁市天堂山
在湖南省常宁市北门外,有古塔一座,名曰“培元”。此塔为常宁籍安徽巡抚唐训方所捐建。建此塔的目的,就是“固塔山之灵气,培常宁之人文”,祈求常宁多出读书做官的才子。目前,此塔是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宁市东江峡谷
据常宁县志记载,除了培元塔外,南门外曾经还有一座塔,名曰“崇文塔”,此塔与培元塔遥相呼应,为双子塔。崇文塔建于清嘉庆年间,后因战乱毁之现已无存。“崇文塔”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希望科举兴盛,多出人才。
先建崇文塔,后又建培元塔,如此大费周折,原因是常宁县在明清二代科举不盛,人才凋零。所以,乡里有识之士就希望建塔来改善风水,聚集人文之气。
常宁市中田古民居
据常宁县志记载,从隋朝开始科举考试到清朝灭亡为止,常宁县共出了47个进士,73个举人。然而,光一个宋朝就考中23人,元朝也有9人,明清六百年间居然只有区区数人而已,实在是一件怪事。
在古代,尤其在唐朝以前,湖南属于南蛮之地,尚未大规模开发。读书中举考进士终究是一件稀罕的事情。唐朝末年,长沙人刘蜕喜中进士,结果还获得荆南节度使70万贯的奖励。要知道荆南地区已经有近五十年没有人考中进士了,当时的荆南地区包括今天的湖北南部和湖南的北部地区,这么大的区域,这么多年无人能中进士,以至于荆南地区被当时的人称之为“天荒”之地,刘蜕中进士后,人们就把这件事称之为“破天荒”,这就是破天荒的由来。
落日下的常宁县城
在古代,作为湖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的长沙尚且难出几个进士,为何到了宋朝,更偏远更不发达的常宁县为何在宋朝却能涌现出23名进士呢?
许多人总是以为唐宋之间相隔遥远,其实不然,唐宋之间虽然隔着五代十国,但是都是短命王朝,从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中间只隔了区区53年而已。
为什么到了宋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常宁县也能出这么多进士,以至于一时人文蔚起呢?笔者以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城市新风景
一、唐宋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兴盛的时代。
唐承隋制,继续推行科举制度,导致一些出身寒门的学子也有机会出人头地,于是,一部分真正的人才被发现提拔任用,大家都看到读书有希望有前途,导致唐宋文化极为兴盛,读书人也不断增多。这样,即使是偏僻的地方小县常宁也会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落日下的常宁湘江河风光
二、战乱大部分在北方进行,南方比较安定适合读书。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北方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也是四战之地,常年发生战争,人们颠沛流离,到处迁徙。一个连安全都没有保障的地方,那里有心思读书。湖南在宋代基本上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包括常宁县也是一样。这样人口就不断增多,经济开始发展,学子们就可以安心读书做学问了 。所以说,一个好的读书环境真的很重要。
新城建新常宁
三、常宁县籍读书人回乡兴办书院,培养人才,造福桑梓。
当时,常宁县出了几个有名的学者,如袭盖卿、王居仁等。他们先是师从于名师张栻,后来又高中进士,既而又在朝廷为官,最后又回归家乡兴办书院讲学论道,大力为地方培养人才。
袭盖卿,字梦锡,常宁县人 。从朱熹、张栻门下潜心理学,乾道五年进士,授右正言,累迁国子监司成,年老后回归家乡创办双蹲书院。
王居仁,常宁县人,乾道八年进士。从仕途退隐后回故乡创办鹅湖书院,教授学生,人称“习隐先生”。
正是因为这些常宁籍的学者大力兴办书院,教育后生,所以常宁县学子才不断科举高中及第,人才辈出。从此,常宁各地方各姓氏都纷纷兴办义学,捐资助学,成为一时之风尚。
新城建新常宁
至于后来常宁县科举考试的没落,还是跟战争有关,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据常宁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全县人口仅剩五千多人而已,人都没有了,科举考试又从何谈起呢?常宁大地上从此又换了一批从江西迁移而来的新主人,真是时过境迁,往事随风啊!
常宁南门湖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