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管皇帝命令发布。此后历代相承,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基本未变。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大将军、左右前后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相当于元帅军衔。邑县的长官,鲁卫称宰,晋称大夫,楚称令尹。知州,相当于省辖市市长明初沿袭元制,后改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但习惯仍称为“省”;长官为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古代国家的官制?现代和古代语言转换表(官制变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代国家的官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代国家的官制
现代和古代语言转换表(官制变迁)
现代 | 古代 | 现代 | 古代 |
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 | 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中枢机构。太尉,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 | 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大司空是主水土之官,和先前御史大夫的职掌不同) | 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
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 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 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 南北朝时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 |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 中书令 |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 尚书令 |
九卿分类 | 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私人事务。 | (一)奉常,汉初沿用此称,后来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 | 奉常 |
(二)郎中令,汉初沿用此称,后来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 | 郎中令 | (三)卫尉,汉景帝初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 | 卫尉 |
(四)太仆,管皇帝车马。 | 太仆 | (五)廷尉,汉代有时又称为大理,是最高的法官。 | 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
(六)典客,汉初沿用此称,后来又称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 | 典客 | (七)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 宗正 |
(八)治粟内史,汉初沿用此称,后来又称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 | 治粟内史 | (九)少府。管宫廷总务。 | 少府 |
隋代始定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属于尚书省。 | 六部 | 唐代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属于尚书省。 | 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历代相承,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基本未变。 |
(一)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quán叙、考绩、升降等。 | 吏部 | (二)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 户部 |
(三)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 | 礼部 | (四)兵部,掌全国军政。 | 兵部 |
(五)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 刑部 | (六)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 工部 |
六部仿《周礼》六官 | 《周礼》六官 | 吏部尚书 | 天官大宰(冢宰) |
户部尚书 | 地官大司陡 | 礼部尚书 | 春官大宗伯 |
兵部尚书 | 夏官大司马 | 刑部尚书 | 秋官大司寇 |
工部尚书 | 冬官大司空 | 御史是记事之官兼纠察之职,秦汉称为侍御史,秦以御史大夫为侍御史之长。 | 御史 侍御史 御史大夫 |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 光禄大夫 |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 都察院御史 |
是属于光禄勋的专职谏官。 | 西汉有谏大夫, 东汉称为谏议大夫 | 专职谏官 | 唐代除谏议大夫外,又增设补阙quē、拾遗,三者各分左右 |
侍奉皇帝讲读称为侍读、侍讲 | 侍读、侍讲 | 古代史官 | 周代太史 秦汉时太史和太卜、太祝等魏晋南北朝称为著作郎 |
图书的收藏和校订 | 东汉的秘书监以及后来增设的秘书郎、校书郎都是专管图书的官员 | 图书的收藏和校订 | 唐朝集贤殿书院设学士、直学士、修撰、校理等官,并有校书郎、正字等 |
图书的收藏和校订 | 宋代合称为馆阁:馆指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阁指秘阁和龙图、天章等阁 | 秦汉时博士掌通古今、备顾问,后为国子学和太学的教官(类大学老师) | 博士、助教 |
类似现在大学校长 | 博士祭酒、国子祭酒 | 战国有大将军,后来又有左右前后将军,秦汉沿置。汉代还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地位都很高。 | 大将军、左右前后将军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相当于元帅军衔。 |
春秋时的地方行政单位有邑县。邑县的长官,鲁卫称宰,晋称大夫,楚称令尹。 | 宰,大夫,令尹 |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 令 长 |
秦代郡的行政长官是郡守,掌军事的是尉,掌监察的是监御史,简称为监。 | 郡守 尉 监御史 | 汉武帝时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每州置刺史一人 | 刺史,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
隋唐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或郡。称州时长官是刺史,称郡时长官是太守 | 刺史 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 宋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州政由中央派员前往管理,称为“知某州军州事军”(“军”指地方军队,“州”指民政),简称知州。 | 知州,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
明初沿袭元制,后改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但习惯仍称为“省”;长官为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 | 左右布政使,常务副省长 | 明清一省分为数道,道下有府有州。府州的长官称为知府、知州。 | 知府、知州,类似今天的地级市委书记兼市长。 |
品——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 | 品(决定月俸) | 阶——隋代把有职务的官称为职事官,没有职务的官称为散官 | 阶(决定权限) |
勋——唐代又采取前代某些散官官号略加补充作为酬赏军功的勋号,称为勋,通称为勋官。 | 勋官 | 爵——旧说周代封爵有公候伯子男五等。 | 爵 |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 中庶子 | 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 参乘 |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 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丞相 |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 京兆尹,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 “三公” | 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 | “东宫三师” |
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 如“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 | 三孤 | 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 “东宫三少” |
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 | 尚书、侍郎 |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翰林学士,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 学士 |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 “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 上卿 |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 大将军 |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 参知政事 |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 军机大臣 |
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 军机章京 |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 枢密使 |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 左徒 |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如“高太尉” | 太尉 |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 | 上大夫 |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 则群聚而笑之”。 | 士大夫 |
本义是在马前作前驱,为太子的侍从官,太子出则为前导。如《陈情表》里面的“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洗马 |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长史 |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 侍中 |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 郎中 |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 | 参军 |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 怒”。明清时指县长 | 令尹 |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 都尉 |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 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 冏卿 |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 司马 |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 节度使 |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 | 经略使 | 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 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 都督 |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 巡抚 |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 校尉 |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 知县 | 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 兵马指挥 |
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 推官 | 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 都事 |
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 给事中 | 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 经历 |
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 行人 | 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 典宝 |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 县丞 | 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和户籍局长。 | 主薄 |
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 检校 | 臬台中的“臬”字就是法律的意思,意思是掌管法律。 提督学政,类似今天省教育厅厅长。 | 臬台(按察使)、学台、(提督学政) |
相当于副省级或者正厅级 | 道台、府台 | 总兵也就是总兵官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 | 总兵 |
通政使相当于信访局局长 | 通政使 | 提督全称是提督军务总兵官,侧重军事一般称之为军门,我们所熟知的丁军门丁汝昌。 | 提督 |
协镇大致相当于省军区副司令员。 | 协镇 | 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党校、中科院、社科院。 | 翰林院 |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林冲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 教头 |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 提辖 |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 失下曹从事”。 | 从事 |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 里正 |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 里胥 |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语文新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