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完全一方面靠积累,一方面依赖训练。而《千字文》在前面的基础上还加上了:限制用字,而且是1000个字!只是做出这样的文章也是要付出代价的。由于劳神过度,周兴嗣一夜鬓发皆白。《千字文》,梁周兴嗣编次,而有王右军书者。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
这是一个写给现代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们的《千字文》解析。
我给自己的目标是,准确解释每句话含义的同时,又能让《千字文》的读者们,欣赏到这篇文章的优美与精妙之处。
希望屏幕前的您会喜欢。
我们先来普及下背景知识:
千字文这篇文章诞生于梁武帝时期(502年-549年)。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南北朝是个优美的年代,大家都在名士风流,流觞曲水,饮酒清谈。
其实恰恰相反,那几百年是动乱而绝望的年代。
除了南北两方不停地征战,朝堂上还时不时地上演一场场的政变与叛乱。
百姓朝不保夕,人人自危。
很多人都放弃了现世的追求,而寻求精神的寄托。
南京的乌衣巷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那么一天,
心血来潮的梁武帝,想让自己的孩子们学习认字和写字。
于是他先让大臣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写了1000个不重复的字。
接着又让散骑常侍(也就是皇帝的顾问)周兴嗣,用这不重复的1000个字来写出一篇作品来。
限定1000个字,这可是极难的创作。
这有多难呢?
一般诗词、骈文之类的韵文创作,会有三个层面的考虑:
第一个层次,是形式上的。会限制平仄、字数、押韵这些,一些地方还会要求对仗;
一般来说,大部分受过教育的人,只要几天的训练就能写出打油诗一般的诗词和骈文;
目前看网上95%的诗词和对联作品,还处在这个阶段。
第二个层次,是内容上的,要看遣词用字是否恰当,用典是否考究;还要看谋篇布局和逻辑,要有完整的起承转合。并在形式的限定下,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容。
这个完全一方面靠积累,一方面依赖训练。
古代有环境的情况下,正常人也得有几个月的练习才能顺利写出一般水平的作品来(天才和香菱这种拼命的不考虑在内)。
现代人没个几年的练习,估计是很难做好的。现在互联网上各种用《史记》文体来纪事,单就文字上,离这个阶段的要求还差得远。
第三个层次,就有点玄学了,就是立意和格调要高,道人所不能道。
这个就要靠各种读书和学习了,很多人科举考了一辈子都不过,就是达不到这个层次的缘故。
我们可以参考下唐朝的科举。诗赋考试限制五言六韵十二句(只限制平仄、字数、押韵),
“大历十才子”中的钱起,他那个在考场上写下的著名的《湘灵鼓瑟》就是这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凑出五言六韵十二句,这是Lv1,
用典正确,同时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萧瑟的风格,这是Lv2,
“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在一片萧瑟中留了个白,流淌出延绵不绝的意味,这样的神来之笔就是Lv3的水准。
而《千字文》在前面的基础上还加上了:限制用字,而且是1000个字!
且不说押韵、写出彩这些事情,
单单是“1000个不重复用字”,光是记忆和检索,对头脑都是极大的挑战。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创作难度,比唐朝科举考的诗赋,还至少要难上两个级别。
所以各个朝代状元都有一大把,
可1500年过去了,
还没有能与这篇文章匹敌的同类型作品。
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
更离谱的是,我们的周兴嗣,居然一晚上就把这篇文章做了出来。
只是做出这样的文章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由于劳神过度,周兴嗣一夜鬓发皆白。
《千字文》,梁周兴嗣编次,而有王右军书者。人皆不晓。
其始乃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
——唐·李绰《尚书故实》
也许是冥冥中的天意,恰恰在这样的纷乱年代,
却有这样的文章横空出世。
用中国历史上最高超的文笔与最优美的语言,总结出了传统文化中最基础的部分。
这一千字百科全书式的内容,仿佛在昭告天下:
我们的思想、行为都遵循着共同的准则。
因为我们都是天下之人,都流淌着华夏的血脉。
而再过短短的几十年,汉末以来几百年的动乱即将结束,
随之而来的,则是最为灿烂的隋唐大一统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