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等到项梁到达薛县,叔孙通便投靠投奔了项梁。楚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叔孙通便留下侍奉项羽。从此以后,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秦朝终于走向灭亡的道路。
管仲列传人物关系分析?鼠窃狗盗不足挂齿,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管仲列传人物关系分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管仲列传人物关系分析
鼠窃狗盗
不足挂齿
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原文】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
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博士诸生三十馀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原陛下急发兵击之。”
二世怒,作色。
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輳,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
二世喜曰:“善。”
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
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
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
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
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 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
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今译】
叔孙通是薛郡人,在秦朝末年,因为擅长文学、知识渊博,凭文学才能,在秦朝廷中为待诏博士。
秦二世的时候,爆发了陈胜、吴广在山东领导的农民起义,使者来朝中报告,消息传到秦朝宫廷,秦二世胡亥便把朝中的博士和各位儒生们都召集来征求他们的看法,问道:“楚地那批服役的人占领蕲县攻入陈地,你们怎么看这件事?”
博士以及儒生们30多人均上前说道:“平民百姓不能任将,自称将军便是反抗朝廷的造反行为,这是死罪不能宽恕,请陛下立即发兵前去讨伐,赶紧派兵镇压,把他们全部消灭。”
秦二世听到“造反”二字不禁大怒,气得脸色都变了,叔孙通善于察言观色,这时上前禀告,说:“陛下,臣认为各位儒生说的都不对,现在海内统一,天下已合为一家,先帝已下令毁掉郡县的城堡,熔掉各地的兵器,向世人昭示不再使用它。况且上有英明的君王(圣主在上),下有完备的安邦治国法令(法令布于下),使所有人都遵法守职,四面八方都归顺朝廷,哪会有人敢造反呢?臣认为陈胜之流,只不过是一群鼠窃狗盗之徒,偷鸡摸狗的小蟊贼罢了,何足挂齿,只要下令下边的州、郡官兵缉捕他们,治罪论处就是了,皇上又何必忧虑?”
秦二世听了这话才转怒为喜,高兴地说:“说得好”。
秦二世又遍问每一位儒生,儒生们有说是造反的,有说是盗贼的,结果秦二世命令监察御史审查每个儒生说的话,凡是说是“造反”的,都交给狱吏治了罪,秦二世认为他们不该说“造反”这样的话。
那些说是盗贼的皆被罢了官,免掉职务。
唯独叔孙通受到嘉奖,得到了重赏:帛(丝绸)二十匹,一套官袍(衣一袭),并被拜任为博士。
叔孙通等人走出宫来,已出宫廷,返回住舍的路上,别的儒生们问叔孙通,诸生们说:“先生何言之谀也(你为什么说话这样曲意阿谀、奉承皇上呀)?”
叔孙通答道:“公不知也,您们不知道啊!我是差一点儿不能逃出虎口,我不那样说,我们大家都难逃一死。”
随即他就逃离了都城,回到了家乡薛地,当时的薛县已经向楚军投降。
等到项梁到达薛县,叔孙通便投靠投奔了项梁。
后来项梁战死在定陶,叔孙通于是就随从了楚怀王熊心。楚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叔孙通便留下侍奉项羽。
汉高帝二年,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的军队攻进项羽所在的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刘邦,因此,叔孙通终于随从汉军。
【赏析】
秦二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家伙,把说实话的人下了狱,阿谀奉承的叔孙通反而得了重赏。从此以后,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秦朝终于走向灭亡的道路。
“鼠窃狗盗” 、“鼠窃狗偷”原是叔孙通在秦二世面前污蔑陈胜起义军的话。
后人常用“鼠窃狗盗”比喻不足为患的小偷小盗行为,“鼠窃狗偷”指小偷小摸。
“何足置之齿牙间” 、“不足挂齿”、“何足挂齿” 那里够得上放在口头 not worth hanging on the teeth. 形容事情很小,或价值很低,不值得一提,not worth talking about,一点点小事,so small a thing ,用不着放在心上 not worth bothering about.
后用“何足挂齿” 表示轻蔑之意,也用于自谦,表示客气的意思。
“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 指在极危险的境地幸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