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桥就此成为中韩友好团结的象征流传至今自清末至民国以来,随着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列强不断登陆国门。这些“暖心优惠”的举措,也促成了更多朝鲜族同胞及朝鲜、韩国商人流向沈城。沈阳市新城子区和靠近朝鲜的丹东,被定居当地的黑龙江及辽宁当地朝鲜族同胞们认定为“鸡西市沈阳分区”、“鸡西市丹东分区”。西塔所在地——和平区的浑河南岸,更是被吉林延边州朝鲜族同胞单方面认定为“延边第九县”。
在我的印象中,沈阳乃至辽宁,一直是东北“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文风鼎盛、经济活络。
但是等我真正到了沈阳之后才发现,这里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朝鲜族同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顽强地融入了山海关外的市井生活。
沈阳和平区的西塔-太原街一带,甚至有了“内地小首尔”、“中华明洞街”的美称。
那么,沈阳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朝胞”?
“朝胞”,又为何钟情于沈阳?
东北坐拥延边——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
作为外省人的我,在来东北之前并不了解,辽宁隔壁的东北吉林省有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面积中竟然占到了吉林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总人口超200万。而紧邻延边的白山市长白县以及通化、长春、吉林市、辽宁丹东、本溪、黑龙江牡丹江、鸡西等地也聚居着不少朝鲜族同胞。
而东北“延白通丹牡”(即延边州、白城市、通化市、丹东市、牡丹江市)“四市一州”,本身就聚集了大量土生土长的朝鲜族同胞。紧邻东北的朝鲜、韩国,更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以朝鲜族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为后来的韩胞进沈提供了坚实的人口支撑。在朝鲜旁边,隔着鸭绿江就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沈阳隔壁的丹东,而朝鲜族人心目中的“圣城”首尔则离朝鲜边境比较近。
沈阳是地理上
距离朝鲜半岛最近的内地城市
从行政地图上来看,我理所应当地认为沈阳地处辽宁正中心;
但是如果打开辽宁地形图却发现,沈阳其实深处辽河平原的最东沿,而这一地区也是东北平原的最南沿,同哈尔滨镇守东北平原的南北大门。
从沈阳最中心的市府广场出发,向东南直线距离不到40公里就进入了长白山脉的边缘,再向南即是200多公里外的朝鲜半岛。
而从沈阳市府广场往西北走,向西北直线距离不到八十公里即走进了蒙古高原的边缘。
沈阳下属的康平县,即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沙地毗邻,那里有辽宁最大的草原——卧龙湖草原。
而沈阳,即处在蒙古高原与朝鲜半岛,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之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以来即是兵家必争之地。
40公里有多近呢?还不及北京市区到隔壁河北省廊坊市的直线距离。
而200多公里,比沈阳到大连的直线距离还近100多公里,要知道沈阳到大连的直线距离最近不过330公里。
沈阳到蒙古高原80多公里,则跟上海到苏州的距离差不多。
正因如此,沈阳作为中国东北传统汉地城市却直面整个朝鲜半岛以及像延边州这样的朝鲜族聚居区,沟通朝鲜半岛及长白山区也相对方便,因此成为了中(汉)韩(朝)人民交流的最前沿。
沈阳自古以来
便是中韩人民交流的最前沿
早在明朝时期,来自北方的统治者为了帮扶朝鲜半岛以及朝鲜李氏王朝,也为了更好控制蒙古、女真和朝鲜,开始有意开始扶持沈阳作为辽东都司的重要驿站,迎接朝鲜李氏王朝使团到京师(即北京)朝贡。借由中朝贡道(沈丹线),活跃的汉韩(朝)商人也将沈阳作为商贸中转的重要节点。
到了清朝,相传位于沈阳南郊沈丹路入口处的三好桥,就是咸丰年间的盛京将军上尉,为了欢迎从朝鲜半岛远道而来朝贡、贸易的朝鲜人以及“韩高宗”李熙,仿照朝鲜当地习惯,将汉地传统桥梁涂成大白色。
三好桥
就此成为中韩友好团结的象征
流传至今
自清末至民国以来,随着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列强不断登陆国门。又因晚清时期天灾不断,成千上万的中原农民为生计“闯关东”,将已被封禁200多年的“龙兴之地”——东北解禁之后,满清和民国政府更加有意扶持沈阳作为控制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事务,以及清、民政府对日本与欧洲列强实行战略性地缘攻击的重要节点。为贯彻“抗日保朝”、实现中原内地与朝鲜半岛的长治久安,又在沈阳设立专门沟通朝鲜事务的“皇姑将军”等职位,沈阳与朝鲜半岛以及东北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联系进一步水乳交融、不分你我。
到了民国,随着日本侵略殖民朝鲜半岛,来自朝鲜半岛的数以万计的农民跨过鸭绿江、图们江来到中国东北谋生,成为现代第一批朝鲜族人后,中朝两国的经贸交流、人口流动与日俱增。不少“韩商”(即朝鲜、韩国地区的商人)与朝鲜族精英逐渐来到沈阳,接受新式教育、叱咤政商两界,不少人更是为了十四年“抗日救亡”运动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建国以后
沈阳成为培养少民人才的象牙塔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为方便培养包括朝鲜族同胞在内的少数民族干部,东北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正式搬迁至和平区西塔附近的新校区。自此,来自吉林延边州的朝鲜族大学生以及朝鲜当地(包括韩国)的留学生逐渐开始在这里聚集。
一年之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驻沈阳办事处”的前身——“中共吉林延边州工委驻辽宁办事处”也从安东(今丹东市)正式搬迁到沈阳西塔敦化路;七十年代中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沈阳领事馆”和“大韩民国驻沈阳领事馆”相继成立,选址也在同一条街上。
自此,西塔-太原街片区,对朝胞的聚集效应越来越强,正式成为了深处山海关外腹地的“内地小首尔”。沈阳,更是成为朝鲜族聚居区(包括吉林延边州、长白县)领导干部及朝鲜、韩国政府驻华馆员到中国内地修养的首选之地。
说到安居乐业,医疗、教育也要跟上。“大韩民国驻沈阳领事馆医院”等相应配套医疗设施也相继开始建设。
响应中央“内地办学,智力支援”所设立的“沈阳市朝鲜族第一中学”也开始招收学生。
改革开放
大批韩商来沈淘金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幕正式拉开。当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大萧条”以及由此衍生的地方“计划经济”时代没落之时,相当数量的朝鲜族商人开始进入沈阳淘金,落脚点大多也选在了延边州驻沈办及朝鲜、韩国驻沈领事馆周围,从韩国料理、韩国服装、韩国商店,到化妆品、录像店、整容医院,不一而足、琳琅满目的朝鲜、韩国及朝鲜族聚居区商品开始充斥西塔街,同周围的各级朝鲜族聚居区地方政府的国营商铺一道,逐渐形成了很有特色的“中华明洞街”。
沈阳经商的朝鲜族商人们,也逐渐习惯了内地的气候环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沈阳购置房产、安家落户,成为我的“沈漂”前辈。
山海关外的兼容并蓄、安逸优先,加上东北“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高福利、高回报、高性价比深深吸引了朝鲜族同胞,以及来中国游玩的朝鲜人、韩国人。在“先行者”们的示范带动下,九十年代以来,沈阳开始逐渐成为东北各地朝鲜族人民以及朝鲜人、韩国人来中国旅游的“首选”向往之地。
大量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朝鲜族人士,如退休公务员、成功商人、宗教人士、餐馆老板等,愈加将沈阳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开放怀抱,沈阳政府鼓励朝胞来沈安居置业。
双向交流
中韩文化水乳交融
一厢情愿往往孤掌难鸣,沈阳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朝鲜族同胞及朝商、韩商也是大力欢迎、扶持。
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2000年左右,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正式批准了沈阳沈北新区(原新城子区)设立“辽宁省新城子民族贸易市场”、“辽宁新城子中韩工业园区”。
这些“暖心优惠”的举措,也促成了更多朝鲜族同胞及朝鲜、韩国商人流向沈城。
沈阳市新城子区和靠近朝鲜的丹东,被定居当地的黑龙江及辽宁当地朝鲜族同胞们认定为“鸡西市沈阳分区”、“鸡西市丹东分区”。
西塔所在地——和平区的浑河南岸,更是被吉林延边州朝鲜族同胞单方面认定为“延边第九县”。
不仅朝鲜族群众及朝鲜、韩国商人西来沈阳,不少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人也东去朝鲜、韩国。
巡游平壤街头就不难发现,不少籍贯东北的中国商人也选择去往朝鲜开设东北菜馆,“沈阳饭店”星罗棋布。
在辛苦赚钱的同时,也无形中把东北饮食文化传播到广大朝鲜族聚居区,包括朝鲜、韩国、日本、美国、欧洲及俄罗斯等国,成为朝鲜、韩国等地原生朝鲜民族同胞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和汉地风俗的一扇窗。辽宁沈阳,也成了不少朝鲜、韩国同胞耳熟能详的地方。
我一直认为,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互动,是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朝鲜族和汉族的和谐共生、文化交融的典范。
沈阳西塔街,更像是一则民族与文化融合的寓言——
塔内
是关东汉人的红墙黛瓦
不远处
却是头摇象帽跳舞的朝鲜族民众
君子和而不同
一切,都是如此和谐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