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近代史上,关于毁誉与褒贬之多,无人能超越胡适。胡适是书生教授、驻美大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老蒋忽悠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让其争取得到美帝的支持。风度翩翩的胡适据说,胡适对出任大使内心是拒绝的,不过在其美国女友威廉斯的建议下才下定决心。当然,绝不是说胡适做大使全靠色相,真正展现的是其内在的人格魅力和超强的演讲风范。
新文化中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蒋介石
这是1962年胡适先生去世时,蒋介石写给他的一副挽联,然而,蒋介石对胡适的这个盖棺定论是极其片面的。鲁迅谓其“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时人称他为“人伦导师”,终似胡适评价《胡适传》作者时所言:断制,材料颇不能满意!
整个近代史上,关于毁誉与褒贬之多,无人能超越胡适。
胡适是书生教授、驻美大使。他这一生有几多:他博士头衔多34个,有一个是读下来的,33个是名誉博士学位;他骂名多,据不完全统计有20多个,从二字到五字均有;他在31岁的时候,就入选中国最伟大的12个人物,1957年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下葬时,三十万市民自发地为他燃香炉告别,大家都依依不舍地送胡适先生最后一程。
胡适青年时期
那么,这个的人,不仅有着“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的狂傲,却也是温文尔雅、平和大度的学者;不仅有着“以一敌三”的气魄(同时期的日本需要派3个外交大使方可与胡适一人抗衡),也曾在中外青年女子的温柔中流露羞怯胆小……
胡适的“有文,有识,有趣”与充满矛盾的人生到底是怎么炼成的呢?
一、才子岁月:三次退学皆因骂校长,两次受辱立志成国人导师
胡适1891年出生在安徽绩溪安徽省绩溪上庄村(现改名适之村),小名叫嗣穈(音mén),小伙伴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穈哥。
其母冯顺弟是他父亲胡传的第三任妻子,父母结婚时,胡传已经48岁,而其母方才16,当时为台东州的知府兼警备司令。胡适三岁不到时,就跟着父亲学识字写字,因为父亲教二十来岁的母亲认字读书,将生字用正楷写在四方的小红纸上,胡适就跟着在一旁认读、摹写。
胡适母亲冯顺弟
但好景不长,胡适4岁的时候,父亲胡传就因脚气病而病逝。 胡适只能与其年轻就守寡的母亲回到安徽绩溪老家读私塾。
读书之余,在农忙时节,胡适也会到田头去做监工,监督长工们收割麦子。自幼聪慧好学的胡适,也会在监工时开小差,读读《水浒传》、《红楼梦》之类的书,
那些割麦子的长工就说,穈儿看上去像个先生的样子,所以,胡适又叫穈先生,就是从这里来的。
事实上,在胡适十岁的时候就把四书五经读了个遍,十三岁时,已俨然一副小先生的派头,读书之余,也会给隔壁家十四五岁的姐姐们讲讲《聊斋》的故事,此时的胡适很调皮,每次都要求小姐姐们给予“报答”,这些邻居小姐姐不仅会给胡适泡炒米、炒花饭,也会陪胡适一起玩耍。这时候,不仅胡适的女人缘开始显现,家乡的私塾教育意见无法满足其求知的需求了。所以,胡适在自传里说:九年的家乡教育,“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
图片源自网络
1904年,胡适就跟着打理家族生意的二哥来到了上海滩,开始了他真正愤青才子的生活,其中流传最广的故事有两个。
一是连升三级:胡适在上海读的第一个学叫神溪学堂,一天上语文课,语文老师在讲解“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时说,此句出自《左传》。胡适知道老师说错了,但是他没有当堂揭露老师的错误,而是在课间上厕所的时候对先生说:“先生你说错了,这句话是《易传》”。先生回去—翻书,果然是自己错了,胡适对了,先生对胡适的人品和学问都非常赞赏,于是就胡适得以连升三级。
二是坐牢后恍然悔悟,立志出国。胡适在上海期间,先后经历了三所学校,一是神溪学堂、二是澄衷学堂、三是中国公学,三个学校都因他大骂校长而不得不被迫转学,继而成为一名民办教师。
在做民办教师的日子里,胡适学会了两件事,一是打牌,二是喝花酒。一次因喝醉酒袭警,被抓到牢里。这一经历,成为胡适第一大人生耻辱,事后胡适幡然醒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胡适不应该这样浑浑噩噩的度日, 所以他下决心考取庚款官费留美生。
青年胡适
1910年,胡适在农业救国这一思潮影响下,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农学,因其志不在此,5年后,胡适如愿以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开始研习哲学。在此期间,胡适用一年时间,成为了全美高校最受欢迎的大学生演讲家。
因为沉迷学校活动,学业受到影响,研二时,胡适失去了奖学金资格,这个被胡适视为人生第二大耻辱的事件和与威廉斯小姐的感情纠葛,胡适选择了静下心来真正做学问。
1916年,胡适在美写了《文学改良刍议》,投到了国内《新青年》这本杂志,时任主编的陈独秀大为赞赏,以最快的速度在1917年第一期《新青年》上面,就把《文学改良刍议》给登了出来,结果大受青年欢迎,胡适因此就一炮走红。
文学改良刍议手稿
在陈独秀的推荐下,惜才的蔡元培立马邀请尚未毕业的胡适出任北大文科教授,此时,胡适只有26岁,成为了最年轻的国人导师。5年过后,年仅31岁的胡适被《上海周报》选为:中国最受尊敬的最伟大的12个人物,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然后,正在学术界和思想界如日中天的胡适,潇洒自在的书生教授生涯,因为蒋介石的忽悠,不得不戛然而止!
二、风度翩翩的师奶杀手,风靡美国的“男神”大使。
哲学是我的专业,史学是我的训练,文学是我的娱乐,政治是我的歧途——胡适
在文史哲领域里一路高歌的胡适,因为常在媒体上公开谈论政治,早被老蒋给注意上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老蒋忽悠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让其争取得到美帝的支持。在老蒋看来,胡适是最佳人选:
其一,喜谈政治,同时具有极强的民族责任感;其二,胡适在美七年时间,不仅了解美国文化,更与美国人民有很深的感情(不仅仅是威廉斯小姐);其三,胡教授在美期间的人格魅力和个人风采,在学校时就深受欢迎;更重要的原因是,胡适有个同学叫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美国政府中做官(总统)。上可以通天,下能接地气的胡适成了老蒋的救命稻草。
胡适与蒋介石
1938年,正式出任大使的胡适果然不负众望,三年内,胡适在欧美空中飞行了几万公里,发表了40多场巡回演讲,他的翩翩风度和思想内涵,征服了无数的美国民众,吸引了很多美国粉丝,尤其是女粉丝,俨然美国人的师奶杀手。
美国人比中国人更巴不得胡适到他们国家去做大使,《纽约时报》这样评价:“胡适不是狂热分子,他是言行一致的哲学家,清新俊朗的大学教授,他的外交必定是诚实而公开的,他将有很大的成就,使中美两国人民的好关系更能增进。”
代表日本官方声音的《日本评论》也说:“日本需要派出三个人一同赴美,才可抵抗得胡适,那三个人是鹤见佑辅、石井菊次郎和松冈洋石,分别是文学的、经济的和雄辩的专家。”胡适的小宇宙也太强大了。
风度翩翩的胡适
据说,胡适对出任大使内心是拒绝的,不过在其美国女友威廉斯的建议下才下定决心。当然,胡适的风度翩翩吸引的不仅是威廉斯这个师姐,还有当时作为其老师杜威的秘书——时尚达人罗慰慈,罗慰慈非常崇拜气宇轩昂的胡适,主动出任胡适的个人形象顾问,在罗慰慈的操刀下,每当胡适演讲时,都留着大奔头,用发油固定,以此掩饰胡适脖子较短的缺陷,从而显得很立体,精气神特别足。
当然,绝不是说胡适做大使全靠色相,真正展现的是其内在的人格魅力和超强的演讲风范。每次的演讲中,几乎座无虚席,甚至多次增加临时作为达到200个以上。在短短的大使生涯中,胡适成功的为老蒋筹到了数千万美元的国际借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老美参与二战。
然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胡适在卸任大使一职后,因身体原因无法乘坐飞机回国,只能旅居纽约,直到1946年才回到中国。
三、墨迹中的孤寂:翩翩才子负尽红颜,深邃学者晚景惨淡
据考证,作为“人伦楷模”的胡适先生除了妻子江冬秀以外,生命中还有六个女人,分别是:美国先锋艺术家威廉斯、时尚达人罗慰慈、远房表妹曹珮声、北大教授陈衡哲、学生徐芳,此外还有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前)。当然这里没有算在上海喝花酒、在北京八大胡同的临时情缘。可谓学贯中西、集百家之长;兼收并蓄,成一人之欢!
然而,这些女人中,真正让胡适魂牵梦绕、念念不忘的却只有美国的威廉斯和中国的曹珮声,其牵动心魄的情感纠葛,至今看来,仍让人唏嘘不已,扼腕长叹!
威廉斯出生于康奈尔大学教授之家,比胡适大五岁。胡适在留学期间,大致是1914年的时候,邂逅了当时正在学习先锋艺术的威廉斯小姐,威廉斯是康大一教授的小女,“人品高,学识富,极能思想,高洁几近狂狷,读书之多,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正是这样一个特性独立的女子,深深被胡适的才华和见地所吸引。
年轻时的威廉斯
起初,二人进行的几乎全是学术与精神层面的探究,然而,1915年,二人某次约会中,从一直主张男女之间只谈精神恋爱的威廉斯小姐没能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当她深情款款地挽住了胡适的脖子,昂起了头闭上了眼睛的时候,胡适落荒而逃了。第二天威廉斯给胡适的信里,表达了对非礼胡适的歉意,也解释了自己对生命新的领悟,应该与胡适进行新的深层次的尝试。
虽然,胡适对其老师杜威那句“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试金石”的名言深信不疑,懊悔之余也回信对自己陈腐的观念和胆小害羞的性格做了剖析。此后,二人一直保持着通讯。两年后,胡适回到了中国,而此时的威廉斯发现自己深深的爱上了胡适。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别将近20年,直到1933年,胡适应邀访美时二人才再次见面,这一次,二人做了些什么没有具体记载,不过,我们可以从威廉斯给胡适的心理推测一下,“她说:胡适啊,我整理好了,那张属于我们的小得可怜的床,此刻的我想看着我中有你,我多么希望你也想看你中有我”。
胡适与威廉斯
当然,胡适在美国做大使期间,肯定是与威廉斯小姐有诸多往来的,胡适还曾携妻子江冬秀到威廉斯家里做客。1961年,威廉斯移民巴贝托岛,唯一从美国带走的是200多封胡适给她的信,第二年,当她得知胡适去世后,辗转将原件寄给胡适妻子江冬秀,并委托胡适儿子代其向胡适墓放上十朵小百花。
终身未嫁未育的威廉斯遇到胡适,可谓孤老一生,相恋到死,令人惋惜!
胡适与曹珮声的情缘得追溯到他与江冬秀结婚时,曹珮声小名叫娟娟,15岁时作为伴娘出现在胡适的婚礼上,胡适的惊鸿一瞥,就再难以忘怀。不过,直到1923年,胡适在杭州养病时,才真正与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曹珮声渡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三个月时光,为此,胡适还写了《烟霞杂诗》来记载这段时光。但后来,因为胡适老婆江冬秀的大闹和胡适自身的漂泊,二人聚少离多,以至于曹珮声险些削发为尼。
年轻时的曹佩声
胡适与曹珮声的恋情可谓凄婉缠绵,因为胡适的原因,晚年的曹佩声落得个孤苦伶仃无照料,曹曾在词里写到“历尽凄凉,回首当年泪夺眶”,“老赖孤身何所寄……音讯且依稀”;一直期盼着胡适音讯的曹佩声,1973年因病在上海逝世,临死前更是泣血填了一首《女冠子》:三天两夜,梦里曾经想见,似当年,风趣毫无损,心情亦旧然。不知离别久,甘苦不相连,犹向天边月,唤娟娟。
至死仍在想念胡适与她在杭州的快乐时光,多希望,听到穈哥在月下,再叫一声“娟娟”,凄婉如此。
晚年曹佩声
临终之前曹珮声还留下了遗愿,希望自己埋在安徽绩溪村子里的路边上,娟娟相信,将来穈哥魂归故里的时候,一定会经过自己的身边,来与她相见。
其实,曹佩声不知道,自从胡适1942年离任驻美大使后,此后20年间,一直过得并不如意,可谓晚景桑榆,1962年,在一场酒宴中心脏病猝发离世。
后记
胡适一生,荣誉与骂名如影随形,骂他走狗、汉奸、反动、竖儒、无耻文人……皆有。然而,胡适是大度的,往往以诙谐和调侃一笑而过,绝不还口!当郭沫若等用洋洋洒洒200万字编制了《胡适思想批判》一书后,胡适还认真读完做了点评。
胡适手迹《容忍比只有还更重要》
事实上,胡适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对学生、后辈以及那些真正有困难的人的提携照顾上,因而有了各阶层的不同人的认可。然而,胡适内心是孤独的,无论从其书法手稿,还是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他曾多次在信中日记里表达过“一切皆是噩梦”,“我一直过着寂寞的生涯”,幸好,无论他在何方,威廉斯总是在精神上陪伴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