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游赤壁诗人爱酒直抒臆,留下诗词千百首八十年代天津社科院的《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辞典》中,关于酒浆的诗词足有9页摘抄,高于众多同类“衣食日用”诗词。
东坡游赤壁
诗人爱酒直抒臆,留下诗词千百首八十年代天津社科院的《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辞典》中,关于酒浆的诗词足有9页摘抄,高于众多同类“衣食日用”诗词。
封面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豳风·七月》
“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诗经·小雅·湛露》在辞典中为:《诗·小雅·湛露》)
这首诗写贵族们在举行宴会,尽情饮乐,互相赞扬的情景。全诗四章,每章四句,首二句均托物起兴,后二句写宴饮的进程。第一章说夜饮之情兴,第二章说夜饮之场所,第三章赞美与宴者之美德,第四章赞美与宴者之仪容。此诗所描绘的情景犹如一幅绝妙的“清秋夜宴图”,结构精巧,音韵谐美。(引自百度百科)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欧阳修《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眉山苏轼
“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苏轼《新酿桂酒》
自古诗人就与酒结缘,豪饮后的诗词也千古流芳。
其中,苏东坡可谓文人中把酒吃透的一个,他不善饮,但爱酒,亲自酿酒;送友人写酒,独酌写酒,吃菜不能无酒,伤身也不戒酒;他以陶渊明为隔代友,也欣赏他的饮酒之风。
坎坷人生,美酒调剂苏轼一生命运坎坷,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人们往往为这位古代大才子而唏嘘,而林语堂却说,今人失意时,应该多读读苏东坡,学他的旷达洒脱。
林语堂《东坡传》
然而,谁能一下就旷达洒脱呢?
聪明人都知道,情绪真只是那一霎那,失意也就只是那一会功夫,该走的路还得走下去。
苏东坡被贬数次,在为仕地适应下来,享受当地的生活。可是,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落魄总免不了还会低落,美酒于他,是调剂生活的佳酿,也成为他的诗词由婉约走向豪放、旷达风格的重要因素。
苏轼在杭州开始爱上写词,词往往是在宴会时由歌妓唱出的歌词,前人词多艳俗。在杭州为官几年间,苏轼交友宴请众多,送别友人常作词,词的风格由婉约相似始,初露豪放端倪,贬至密州而后至黄州挂职,产词达高峰期,著有旷世豪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
赤壁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生计艰难,他发现黄州猪肉多,但是当地人不吃。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当时人们认为猪肉吃了容易生病,但是东坡迫于生活,开始尝试吃猪肉,还尝试自己烹饪猪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创了多道菜式:
东坡肉,东坡蒸猪头、东坡唐僧肉,东坡牛肉、东坡鲫鱼、东坡鳊鱼、东坡鳜鱼、东坡虾、东坡笋、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荠菜、东坡肉丸,东坡烧菜,东坡腊肉菜苔等20多种菜式,名副其实的成了大厨。
若在现今,东坡很有可能会直播带货,帮当地百姓代言卖土特产、卖猪肉制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东坡肉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它自美。“,这就是东坡肉(《食猪肉》)
“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东坡鱼)
鲫鱼汤
有肉,怎么能无酒?
苏轼在黄州写下《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今人认为前者更胜,而古人认为后者文学成就更高。(见熊逸说苏轼)
《赤壁赋》夹叙夹义,本质上是议论文,用华丽的文采包装荒唐的哲理,《后赤壁赋》是一篇标准的记叙文,只叙事不发议论,但古人认为“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平铺直叙蕴含的哲理,一定比直接讲述来的高明。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10月16日苏轼从雪堂回临皋,两个朋友和他同行,一起进入黄泥板(他上下班的地方),这一天干完活,天黑了,此情此景,苏轼想和两个朋友潇洒一下,可是无酒无菜。朋友说他有鱼,只缺酒了。回去找酒,苏轼的妻子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酒也有了,于是众人开心吃喝畅饮起来。
苏轼饮酒
普通人喝酒就是图乐子发酒疯,而文人,就会文雅的发酒疯。
对于苏轼,酒带来的心情畅快,不仅疏导了内心,还激发了他白日酣梦,这种“酣梦”境界不仅“让他感到超脱了世俗,也让他在生活逆境中美化了人生。
于是他笑对人生,把酒当歌,众多纷扰泯然一笑。
今朝有酒今朝醉苏轼不仅会饮酒、品酒,还会酿酒。
他的诗词中不仅充满了各种叫法的酒名,还有琳琅满目的酒具。
很多学者文人都对其诗词中的酒文化进行了研究,酒名如“真一酒”、“逡巡酒”、“蜜酒”、“洞庭春色”、“酥酒”、“桂酒”、“竹叶酒”、“松花酒”等,品种繁多。在研究苏轼与酒的途径中,研究者其实也倾注了自我的情怀,猜测东坡对于酒的热爱,拔高至哲学、佛学的高度。
酒是苏轼作品中重要的一道文化景观,酒跟苏轼如影随形,渗透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酒
苏轼称自己是“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不能饮者,无在于下者。”(《书东皋子传后》)
然而又说:“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饮酒说》)
苏轼曾谓:“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饮》
于是,他的豪放诗词,多作于酒后。也可以说苏轼的千古风流句,确是酒助成。
苏轼诗词中提到过几十种酒,哪些是我们可以叫出名字的酒?
米酒
“北方造酒皆用南米,故当有善酒。吾昔在高密,用土米作酒,皆无味。”(《东坡志林·黍麦说》:)
“今酿米以为酒,杀羊豕以为膳羞”。(《荀子疏谬》)
米酒
葡萄酒
“东风吹开锦绣谷,渌水翻动蒲萄酒。”(《送孔郎中赴陕郊》)
“每怜莼菜下盐豉,肯与葡萄压酒浆。”(《次韵刘焘抚勾蜜渍荔支》)
葡萄
竹叶酒
“楚人汲汉水,酿酒古宜城。春风吹酒熟,犹似汉江清。耆旧何人在,丘坟应已平。惟余竹叶在,留此千古情。“(《竹叶酒》)
“野店初尝竹叶酒,江云欲落豆稭灰。”(《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
“腊果缀梅枝,春杯浮竹叶”。(《次韵子由月季花再生》)
蜜酒
苏轼有《蜜酒歌》云:“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不如蜜酒无燠寒,冬不加甜夏不酸。”(《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
桂花酒
苏轼特有《新酿桂酒》一诗:
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
“桂酒,乃仙方也。酿桂而成,盎然玉色,非人间物也。”(《与陆子厚牍》)
“自赏春光携桂酒,喜逢晴色款柴门。”(《雅安人日次韵二首》)
酒没了怎么办——自己酿苏轼爱酿“真一酒”。苏轼诗文曾多次提到此酒:
“岭南不禁酒,近得一酿法,乃是神授。只用白面、糯米、清水三物,谓之真一
法酒。”(《真一酒法寄建安徐得之》)
《记朝斗》载:“绍圣二年五月望日,敬造真一法酒成。”
《留别廉守》一诗亦谓:“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苏轼《真一酒歌》一诗云:
空中细茎插天芒,不生沮泽生陵冈。涉阅四气更六阳,森然不受螟与蝗。飞龙御月作秋凉,苍波改色屯云黄。天旋雷动玉尘香,起溲十裂照坐光。跏趺牛嚼安且详,动摇天关出琼浆。壬公飞空丁女藏,三伏遇井了不尝。酿为真一和而庄,三杯俨如侍君王。湛然寂照非楚狂,终身不入无功乡。
可以见出,苏轼爱饮此酒,还得意于自己会酿,称其酿酒法乃“神授”而得。
酒
苏轼还私酿万家春。如其词《浣溪沙》云:
“罗袜空飞洛浦尘。锦袍不见谪仙人。携壶藉草亦天真。玉粉轻黄千岁药,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
此酒也叫万户春,大概由于“岭南家家”都私酿此酒的缘故。
“万户春浓酒似油,想须百瓮到床头。”(苏轼《村醪二尊献张平阳》)
东坡游赤壁
苏轼一生酿酒无数,而《东坡酒经》则是他酿酒的经验。
“南方之氓以糯与粳,杂以卉药而为饼,嗅之香,嚼之辣,揣之枵然而轻,此饼之良者也。吾始取面而起肥之,和之以姜液,蒸之以十裂,绳穿而风戾之,愈久而益悍,此曲之精者也。米五斗以为率,而五分之,为三斗者一,为五升者四,三斗者以酿,五升者以投,三投而止,尚有五升之赢也,始酿以四两之饼,而每投以二两之曲,皆泽以少水,取足以解散而匀停也。酿者必瓮按而井泓之,三日而井溢,此吾酒之萌也。酒之始萌也,甚烈而微苦,盖三投而后平也。凡饼烈而曲和,投者心屡尝而增损之,以舌为权衡也。既溢之三日乃投,九日三投,通十有五日而后定,既定乃注以斗水,凡水必熟冷者也。凡酿与投必寒之而后下,此炎州之令也。既水五日乃争得三斗有半,此吾酒之正也。先争半日,取所谓赢者为粥,米一而水三之,操以饼曲,凡四两,二物并也。投之糟中,熟润而再酿之,五日压得有半,此吾酒之少劲者也。劲正合为五斗,又五日而饮,则和而力,严而猛也。筝绝不旋踵,而粥投之。少留,则糟枯中风而酒病也。酿久者,酒醇而丰,速者反是,故吾酒三十日而成也。”(东坡《酒经》)
首先制作饼曲:以糯米或者粳米为原料,加入药汁制成饼,再加入面粉、姜汁蒸裂,继而风干,制成酒曲;三斗米须用四两饼、三两曲,米与水的比例为1︰3,且采用三次投料的喂饭法,用量根据制作者的感觉和经验;最后,酿造时间——酒最终酿成前后共需三十天,根据苏轼实践,五斗米可得正酒三斗半,酒糟再经重酿,又可得少劲之酒一斗半,最终“劲正合为五斗”。
为何自己酿酒?酒贵。当时士大夫都喜欢私酿酒,苏轼《与程正辅七十一首》之二十六,某酒乃“家酿,尝之微酸,不敢寄去。”
众人私酿酒的原因是因为宋朝官酒偏贵。苏轼有《饮酒说》云:“州酿既少,官酤又恶而贵,遂不免闭户自酝。”即可证实。苏轼诗词中提到的碧香酒、万家春、真一酒等就属家酿。苏轼自酿的“真一酒”“天门冬酒”就为他津津乐道的私酿佳品。
宋朝多宴请,宴席中饮酒量大,官酒难成宴饮首选,也因此涌现众多闻名遐迩的上乘家酿,可以说,因官酒价高才导致私酿盛行。而东坡私酿,除了这个原因,由文字可见他对于酿酒颇为喜欢,也得意于此。
东坡好酒,酒量多大?“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题子明诗后》)
“三蕉叶”也就是蕉叶杯三杯,今天二两白酒的酒量,实在不是什么好酒量。然而,喝酒舒服为上,二两酒在现代就是刚刚好。苏轼好酒可见于此。苏轼饮酒,可以说是无时不饮,无处不饮,亦无事不饮。
宋汝窑蕉叶杯
“苏轼饮酒,是为解闷而饮,为适性而饮,为创作而饮,为治病而饮,为应酬而饮。”(朱安义《苏轼饮酒探因》)
苏轼在海南,喝不动酒,“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书东皋子传后》)
苏轼撰写上文的时候,正是他贬居广东惠州之日。长期的贬谪生涯,流离四处,风雨飘摇,身心受损,加上他当时已60高龄,喝不动了,惟有常常施药与人和请人饮酒,这样便可在别人无病和得到“至乐”时,他自己能感到开怀酣适,仿佛得到与己无缘的“至乐”了。
其旷达之心和与人同乐的人生态度,在这里充分体现。
苏轼虽然不善饮酒,但是他爱酒,懂酒,知酒,《和陶饮酒诗二十首》序云:“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而吾中了然,蓋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
他认为“万事如花不可期,余年似酒那禁泻”,生活如酒一样。(苏东坡欣赏陶渊明,把他当做自己的隔代挚友)
除了常与朋友会饮喝酒,他也喜欢独酌。
“众散徐酌饮,逡巡味尤长”(《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三卷四十)。
独饮总给人悲凉感,然而,东坡独饮是他的沉思时光,让他静观己心,这个时候,往往亦有诗文涌现:
《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曰:翠柏不知秋,空庭失摇落。幽人得嘉荫,露坐方独酌。月华稍澄穆,雾气尤清薄。小儿亦何知,相语翁正乐。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醻酢。此生独何幸,风缆欣初泊。逝逃颜跖网,行赴松乔约。莫嫌风有待,漫欲戏寥廓。泠然心境空,仿佛来笙鹤。
苏轼酒量欠佳,即便“空杯”,“亦常持”,喝酒是他的爱好,也是生命的自由表达。很多人知道喝酒有伤身体,却仍然难以戒酒,苏轼也不例外。
他在高龄被贬至海南谪居时,苏辙曾劝其戒酒。然而,他虽立下誓言,并没有真正戒酒。
参考文献
天津社会科学院《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辞典》
林语堂《苏东坡传》
鄢嫣《苏轼饮酒诗及其文化精神探视》
林红《苏轼与酒及涉酒诗研究》
熊逸《熊逸说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