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勤闻言,大为诧异,觉得此人脑回路清奇,是个可造之材。三国时期魏国的纪律委员会主席陈群就曾多次向曹操告状,说郭嘉的坏话,曹操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郭嘉是性情中人,率性而为,不去指责郭嘉的懒散和放纵,对他始终不闻不问。但是曹操能从大方向,大格局,大眼光来看待郭嘉这样的人,而无视他的私生活,终于使郭嘉能够集中精力为曹操办事,不被世俗小人所伤,终于成就了三国军事界的一代鬼才!希望在读的各位,都能引起重视。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这句话出自《后汉书》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在《孟子》中也有记载。
东汉时期有名陈蕃者,他胸怀大志,发奋读书,以期考上北大清华,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仿佛置身于垃圾场中,不由心中不满,便对陈蕃说道:“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却说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何事一屋乎?”
薛勤闻言,大为诧异,觉得此人脑回路清奇,是个可造之材。
此事就在当时薛勤的诧异中,戛然而止了,但是后人借题发挥,硬是借薛勤之口给出了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回话。
实际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是后人的附会,并未出自薛勤之口,可能薛勤也觉得此回答没有什么问题,没有必要去反驳他。
也就是说,陈蕃后来的仕途成功,是他十年寒窗换来的,而不是因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的启发。
这句话后来就被引申开来,用来教育那些不爱做家务的男人身上,也被用在了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里,似乎成了一句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名言了。
这句话,咋看起来,好像也没有问题,但仔细分析并结合历史社会实际情况去看,就出问题了。
这句话太好理解了,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干净,怎么能够理好国家大事呢?或者说,琐碎的事情都做不好,怎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呢?
这就是这句话的含义,白纸黑字写在语文考试的标准答案中,但是那些语文教育工作者们,难道不知道《后汉书·虞延传》出现了“性敦朴,不拘小节”这样的描述吗?
大丈夫,为人处世不该拘泥小节,要像虞延一样,本性敦厚,不拘小节,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担得起,放得下,如此方为大丈夫,难道不是吗?
一个男人太拘泥于小节,总是想着“扫除一屋”,怎么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呢?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是很有问题的,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起着阻碍和束缚的作用,有的人天生就是要开天辟地,扫除天下而后快的,为什么非要把房间打扫干净?
人的精力其实很有限的,如果你沉迷游戏就容易耽误学业,如果你沉迷酒色,就容易葬送仕途,如果你花在事业上的精力多了,那么你花在扫地上的时间就少了。人生不可能样样兼顾,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放弃,像董明珠,他选择了事业,那么他花在家庭上面的时间就少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历史上很多成功人士,其实都不爱做家务,有时候房间脏了也不去打扫,你敢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来谴责他们吗?
魏武帝曹操,就是个典型的不拘小节的男人,他吃饭的时候没有吃相,把衣服弄脏了,他一笑了之,他的手下郭嘉私生活不检点,他也不去管,因为他知道大丈夫不拘小节的道理,一个非常之人,你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他。
三国时期魏国的纪律委员会主席陈群就曾多次向曹操告状,说郭嘉的坏话,曹操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郭嘉是性情中人,率性而为,不去指责郭嘉的懒散和放纵,对他始终不闻不问。但每逢战事,郭嘉就像脱胎换骨一般,一扫之前的颓势,发言盈庭,当机立断,群策未决,嘉辄成之,为曹操出谋划策,打下半壁江山!
如果曹操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种狭隘又世俗的目光来看待郭嘉的话,那么郭嘉的表现真的太菜了,这个人喜欢读书却不喜欢扫地,整天不修边幅,喝得醉醺醺的,私生活也不知道检点,就连自己的身体也不爱惜,所以导致英年早逝了。
但是曹操能从大方向,大格局,大眼光来看待郭嘉这样的人,而无视他的私生活,终于使郭嘉能够集中精力为曹操办事,不被世俗小人所伤,终于成就了三国军事界的一代鬼才!
试想一下,如果郭嘉投靠在袁绍这种特别注重俗礼和门第的主公的门下,还能够做出巨大的贡献呢?恐怕早就因为生活懒散,不修边幅这些毛病被人检举揭发起来,告到袁绍这里,而袁绍又是很重视这些生活细节的主公,二话不说可能就将郭嘉给革职查办了吧?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不是古代名人的智慧之言,完全就是后代俗人的附会之词,小人是很喜欢小题大做,并且从私德方面去攻击人的。
希望在读的各位,都能引起重视。
那么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