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方面,据先秦古籍记载,温州所属的东南沿海一带被统称为“百越”,部族众多,“断发文身”的习俗和讲求身体发肤完整的中原文化可以说是水火不容。但基于闽南地区和江东地区相隔甚远,孙吴语中的大量用词得以少受干扰并保留至今。此后的一千多年内,只要中原地区呈现疲软态势,南越地区便会伺机独立。
各地难懂的方言都是怎么来的?根据《圣经·旧约》记载,操同种语言的人类为了反抗上帝,勠力同心地兴建了一座通天高塔,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各地难懂的方言都是怎么来的?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各地难懂的方言都是怎么来的
根据《圣经·旧约》记载,操同种语言的人类为了反抗上帝,勠力同心地兴建了一座通天高塔。
此举惊动并得罪了上帝,他于是向人类施加了惩罚:让他们变得语言不通,人类被迫分散各地,建塔的工程由此半途而废。
现实和神话传说自然是大相径庭的。
在以双足和马背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古代,由于受到山川河流的天然阻隔,以及灾害战乱所造成的人口迁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地的人类语言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演化。
对幅员辽阔的中国而言,尽管历代官方一向推行官方语言(即“官话”)以求政令通达,但也仅仅局限在行政层面。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共振下,民间依旧分化出难以相互沟通的各路方言。
下文就介绍中国难懂的三种方言。
温州话坊间有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这句调侃侧面印证了温州话的复杂难懂。
相传,当年八路军情报部门招录了一批温州人,并使用温州话进行情报沟通工作。
此举搞得负责窃听的日本情报人员一头雾水,温州话由此夺得“鬼话”头衔,即“连鬼子都听不懂的话”之意。
提及温州话坐拥多版本“中国最难懂方言”之首的原因,自然离不开对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这两个关键要点的分析。
地形上,温州及其周边地区地区呈西高东低的走向,山地丘陵密布,是古代中原人眼中难以开垦的南蛮之地,占据和治理的性价比极低。
战国后期,越国王室内乱,越王无疆之子王摇逃到此地并建立“瓯越国”。
秦始皇至汉武帝时期,瓯越国都是名义上合并进中央政权,实际上由王摇的后继者连任该地的行政长官(即“羁縻州”)。
连中央都怠于委派官员进行直接管辖,当时温州地区地理环境的恶劣程度可见一斑。
人文方面,据先秦古籍记载,温州所属的东南沿海一带被统称为“百越”,部族众多,“断发文身”的习俗和讲求身体发肤完整的中原文化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这或许也导致了中原文化对该地风土人情的鄙夷和疏离,从而在人文角度上,很长时间地保证了古温州地区方言的原始性和多样性。
在这种地理和人文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古温州地区自然也成为了地方语言发育的其中一张温床。
随后的“衣冠南渡”和“宋室南迁”,徙居于此的中原士族所操的古汉语又同当地部族的语言发生了持久的化学反应。
而后又因为地理因素,古汉语中的不少发音和用词则有幸得以沉淀至今。
闽南话闽南话,原称“河洛话”,即始于中原河洛地区的方言,在泉州晋江流域一带生根并发扬壮大,并随着移民扩展至台湾、广东西南部、海南乃至东南亚地区。
和上文提到的温州话一样,闽南话也是中原南迁士族和当地部族交融所形成的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在东晋之前,温州话所属的吴语区和闽南语所属的闽语区都曾属于孙吴语的势力范围。
只不过在永嘉之乱后,晋室迁都建康(今南京),吴语区的孙吴语遭受到中原地区舶来的南朝通语(中古汉语的一支)的围剿,因而孙吴语在现代吴语中仅留下了微量遗存。
但基于闽南地区和江东地区相隔甚远,孙吴语中的大量用词得以少受干扰并保留至今。
另一方面,孙吴语一定程度上脱胎于古楚语,闽南话由此吸纳了上古汉语中的诸多元素。
正因如此,相较于受南朝通语影响较大的吴语,闽南话的用词更是与北方官话重合甚少,闽南话的难懂因而也就不足为奇了。
广东话广东话又称粤语,在古汉语中“粤”是“越”的通假字,而广东在先秦时期属于“百越”地区中的“南越”部分。
该地区北依五岭,距离关中平原甚远,秦末各地揭竿而起,南海郡尉赵佗则趁乱称王,并建立“南越国”并绵延至汉武帝时期。
此后的一千多年内,只要中原地区呈现疲软态势,南越地区便会伺机独立。
由此可见,广东话和温州话及闽南话的形成都占据了“地利”——离统治中心较为偏远,而广东话的形成,也是建立在中原士族和当地壮侗族祖先数次交融的基础之上。
粤语发音含有完整的九声六调,相比于普通话,其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更接近中古汉语。
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粤语拥有其他方言少有的完善的文字系统,即完整地用粤语进行书面表达。
正因为粤语的声调和韵母数量的多样,粤语的情感表达层次则显得格外丰富。
借助八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的东风,粤语得以通过影视歌的形式辐射至风气尚未全面开放的内地,甚至日韩地区,而自清末伊始的数次广府人移民潮,又将粤语播撒至美澳及东南亚等地。
如今粤语的使用率虽不及以川渝地区为代表的西南官话高,但和中国其他非官话方言尤其吴语的日渐式微相比,其尚且还能以文娱优势作为依托在方言使用榜上保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