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称奇的是,记忆中每年端午节绝对的主角一一屈原,此处却彷佛“隐了身”。年年如是,便有了五月初五龙舟竞渡的习俗。令人唏嘘的是,吴王夫差即位后,受奸人挑拨,逐步疏远伍子胥。人们认为,五月五日正是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到了魏晋时期,纪念屈原也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或许是为了加强这种联系,民间关于屈原和端午的传说与戏言也越来越丰富。食粽、系彩绳、饮菖蒲酒、浴兰等习俗也渐而被视为纪念之举。
端午节到底和屈原有没有关系?“钱塘江上风俗,每年端午,大伙儿都去习水弄潮,迎伍子胥神道” 在明代记录中,有这么一段关于端午节的描写令人称奇的是,记忆中每 年端午节绝对的主角一一屈原,此处却彷佛“隐了身”,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端午节到底和屈原有没有关系?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端午节到底和屈原有没有关系
“钱塘江上风俗,每年端午,大伙儿都去习水弄潮,迎伍子胥神道。” 在明代记录中,有这么一段关于端午节的描写。令人称奇的是,记忆中每 年端午节绝对的主角一一屈原,此处却彷佛“隐了身”。
先别急着追问屈原去了哪里,只需回望一眼这个粽香满溢的中华传统佳节,便能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早在屈原之前,人们便认认真真地过起了端午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不能说端午快乐?
人们不免会好奇,既然是传统佳节,为什么不说端午快乐昵?还真不是咱们咬文嚼字,事实上,早在几千年前,老祖宗们便过起了端午节,那个时候的“端午”,还真谈不上"快乐”。
在古人的心里,“五月”是个“恶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
简单来说,五月正处仲夏,气温骤升,让人们躁热不止不说,蛇虫鼠蚁、瘟疫瘴房更 是一窝蜂地跑出来,肆意猖狂地威胁着农作物甚至人们的生命,是个实打实的“恶 月”。
最招人厌恶的,便是五月五日,这是恶月中的恶日,遇到这样的日子,可得小心再小心。小心到什么程度呢?按照东汉《风俗通义》的记载,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都可能危害父母,要尽早将其遗弃。民间甚至还有传闻,宋徽宗原本是在五月初五出生的,由于忌讳愣是将自己的生日给改成了十月初十。野史轶闻不足为信,但老百姓心中对“五月初五”的畏惧和排斥可见一斑。
不过,怨天尤人、坐以待毙可不是老祖宗的作风。面对“恶月恶日”,古人认真地想出了法子一一祈福避灾。五月初五这天,人们会举行一些祛邪和祈福活动,随着这些活动的流传、承续,五月初五也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特殊节日,称为“夏至节”,便是现今端午节的雏形。
正因如此,早期端午节的习俗都带有避瘟疫、驱邪魔的意思。战国时期就记载人们在端午用兰草沐浴、采草药去除毒气。有的地区还有端午缠系彩色丝带的习俗,也是为了防避鬼魅瘟疫。所以对古人来说,适逢端午,压根儿想不到“幸福快乐”,只求能躲灾避祸,求一个安康祥和。
当然,古人过端午节,“玩”出的花样可不止这些。
在宁波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名为"羽人竞渡纹铜钺”的春秋时期的文物。其中一面雕刻着精美的纹路,有着一个"凤”字形边框,上方刻了两条竖立的龙,下方以弧形边框为舟,舟上有四个戴着高高羽毛头冠的人,手上拿着桨,正在努力地迎风划船、奋勇而渡。这图案刻画的正是两千多年前先人们“龙舟竞渡”的活动。
人们发现,生活在南方的先人有端午节“竞渡”的习俗。比如闻一多先生认识的 为,南方多雨,水患频发,为了祈福祝祷,人们通常选择刻了"龙”的舟船来进行祭 祀。年年如是,便有了五月初五龙舟竞渡的习俗。还有一种说法,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良臣忠将--伍子胥。
伍子胥生活在春秋末期的楚国,楚平王昏庸,听信逸言杀害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大 哥伍尚,伍子胥逃到吴国,与一心求取王位的吴国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一拍即合 合。在伍子胥的帮助下,阖闾顺利登上王位,伍子胥也开始了自己的辅政伟业。伐楚 复仇、稳固根基、心怀百姓。伍子胥的功绩簿真可谓写了个满满当当。令人唏嘘的是,吴王夫差即位后,受奸人挑拨,逐步疏远伍子胥。最后,受尽猜疑排挤的一代忠臣被迫自刎,尸身被抛入江河中。
与吴王的冷漠无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百姓们对伍子胥的缅怀与追思。传说,人们泛舟湖上,希望可以见到伍子胥的亡灵。于是,“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被记载入册,清代学者朱彝尊曾在观看竞渡时云诗:“尽传迎伍相,不比吊三闾,龙舟竞渡祭奠伍君,也载着思念,渐渐成为端午节里一项特别的文化活动。
公元前176年,被贬为长沙太傅的贾谊,坐船渡过湘水,眼见江水滔滔,突然想起了一位先贤,不免悲从中来,提笔挥毫,写下一首赋,字里行间的哀思怜缅,至今读来仍直击世人心扉。贾谊作赋凭吊追思的,正是屈原。
赤心为国、变法美政、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志洁行廉。如此忠贤却落得个投江而死 的下场,牵动的不止贾谊,更是千千万万国人的心。屈原逝去后,其言行辞赋,随同其生平和精神志向,共同驻留在世间,化为人们的信仰与守望。
循着这份敬仰与哀思,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再到普通百姓,多的是屈原的追思者。楚辞中的《卜居》《渔父》一直被传为屈原所作,连朱嘉也坚信不疑,直到明清以后,学者们经考证发现,此二文很大可能是楚考烈王时代信奉道家的隐士所作。为的,正是假托屈原"叙其辞”,寄托哀思。淮南王刘安可以说是屈原的“追星者”,和众门客“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不够,还埋头于楚辞研究中,成了当时楚辞研究的专家,更是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解说楚辞的专著《离骚传》。
汉武帝对屈原也十分推崇。据史书记载,要想获得武帝的欢心,有一条捷径,便是读楚辞。要是能熟读楚辞,生出些心得,获得一官半职也不是不可能。曾位列九卿的朱买臣,最初便是靠此法入了武帝的法眼。再后来,推崇屈原、熟读《离骚》甚至演化成了判断一个人才学品质的特殊指标。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近乎全民的“追星风潮”中,屈原与端午节产生交集,进而成为主角,也就不奇怪了。
人们认为,五月五日正是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自此时起,对一代忠臣的哀思与追怜,也被人们置入了五月五日的种种习俗中。到了魏晋时期,纪念屈原也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或许是为了加强这种联系,民间关于屈原和端午的传说与戏言也越 来越丰富。
一场场纪念,一波波缅怀,渐渐地,许多传统端午的习俗中便有了屈原的故事,范舟竞渡便是其中之一。食粽、系彩绳、饮菖蒲酒、浴兰等习俗也渐而被视为纪念之举。随着愈来愈多的节庆习俗衍生,多种端午文化开始交融发展,“端午”真正成为了“节日”。
岁月积淀中,人们再视端午佳节,不再是因怕而避、因痛而祭,反而是因敬而传、因爱而守,守的是历经风雨而不改其志的忠心、赤心、恒心,传的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而这,穿梭古今,在数辈辈辈的言传践行中沉淀为端午节的真正初心, 真正宗源。
时光已证明,屈原“登临”端午,是对后者实打实的一次生命赋能,端午礼祭屈原是古今不折不扣的一场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