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宅钓鱼网
当前位置: 首页 钓鱼百科

社区发展的定义和目标(这是我做社区一年的答案)

时间:2023-07-27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钓鱼百科

这是我做社区一年的答案编辑导语:什么是社区?相信社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社区的理解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本篇作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从社区的特征是什么、社区的本质是什么、社区与社交、社群的区别是什么三个角度出发,进行。

社区发展的定义和目标?编辑导语:什么是社区?相信社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社区的理解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本篇作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从社区的特征是什么、社区的本质是什么、社区与社交、社群的区别是什么三个角度出发,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吧,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社区发展的定义和目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社区发展的定义和目标

编辑导语:什么是社区?相信社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社区的理解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本篇作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从社区的特征是什么、社区的本质是什么、社区与社交、社群的区别是什么三个角度出发,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吧。

社区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目前在移动端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社区是作为产品的主体,聚拢同类人交流,比如知乎、酷安,另外一种是社区是产品的子模块,供自己用户交流,比如 Keep 社区。

而对于什么是社区,有人说是论坛,随着猫扑、天涯等衰落早已成为了历史,有人说是内容平台,类似做编辑,将内容做成专题,在某个曝光位展示给用户即可。

但经过这一年的思考,在我看来,社区是一个基于某个点交流互动并持续产生内容的空间,简称同好互动空间

这个点,可以是兴趣点,比如游泳、哈利波特;也可以是目的点,比如求职、租房等。

基于这个点,同类人留在了这个空间,倾听别人的声音(多数)和发出自己的声音(少数),同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人(关系),自然能沉淀用户的关系链,让用户与产品之间增加更多情感连接,从而提升黏性。

这里的「这个点」,是人们来到这个社区的最初动机,也是社区对于自我的定位。比如想到虎扑,大家自然会想到篮球、运动,而想到豆瓣,大家自然脱口而出的是读书、电影。

这个点背后更多是用户想寻求的情感共鸣。就我个人而言,上知乎寻求答案时,遇到心里认同(包括拓展认知),一般都会点赞同,但如果不认可(包括觉得文章很水),一般点反对。

PS:文末有这篇文章目录的思维导图,可以保存下来,然后再阅读~

一、社区的特征是什么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区是一个社会群体组织单位。那么个人作为一个角色,观点容易受到集体影响,从而给出非客观的答案。比如你看完某部电影,觉得还不错,在豆瓣上看到很多人评价为烂片,但当你向朋友推荐时,会不自觉说这部片子是烂片。

这种群体意识,即集体人格,是社区最典型的特征。正如梁宁在《梁宁产品思维三十讲》分享过,群体是角色的聚集,集体人格就是这堆角色的共性,比如类似观念、共同记忆。

那么集体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如果我们在同一个文化场景中,比如童年时在一个院子生活过,曾经在同一个单位里,被反复灌输一些观念,不管是通过训练还是压力的方式,最后我们都被共同催眠了,然后会有相似的观念,有了共同的样子,这就是集体人格。比如湖南人有湖南人的样子,东北人有东北人的特点。

即使有人想标新立异,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获得别人的尊重,但为了留在有归属感的社区,那么他会牺牲一定的独特性,钻进社区里面,表现出一定的集体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意识会沉淀出有利于社区长期利好发展的文化。

那么什么是文化?

王东岳老师对此的定义,人类面对其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一系列谋生行为和思想体系,通俗来说就是人类的基本谋生行为体系就叫文化,这是文化的本源和根脉。人类的一切生存行为都叫文化生存,这才能感知到文化的力量所在。

此外,《语言的诞生:人类最伟大发明的故事》称为,文化是关于社会角色、价值观和社群共享的生存方式的隐性知识和公开实践。

基于上述,我认为在社区里,文化是达成共识的规则,由社区官方人员与早期用户共同创造,经过一轮轮的筛选,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形成共识,促成了社区氛围。

最出名就是社区的暗文化,俗称梗,从猫扑的「233」到知乎的「谢邀」,再到虎扑「JRs」,还有某网站的「好人一生平安」……

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影响力的内容社区,才会出现独特的梗

之前为了让自己负责的社区形成氛围,我特意收集了抖音火热的梗,比如「希望你不要不识抬举」、「勇敢牛牛」,随后安排兼职利用马甲号将这些梗在社区内容进行铺设, 最终的结果与预期完全相反,不仅社区的评论互动数据没有一点增长,反而还被核心用户吐槽这些评论是骚扰。

对于这个问题,我困惑了很久。某天在 B 站观看关注某个 up 主的视频时,浏览评论一些聊得火热的梗, get 到后不由得会心一笑,随后也加入斗梗的讨论中。对此,我初步结论是只有影响力的内容产品,才会在自己的粉丝圈形成亚文化或梗,进而形成氛围。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我特意找了小约翰可汗在西瓜视频、B 站等平台的视频账号,发现这些账号的同一视频在不同平台形成不同的梗,比如小约翰可汗在西瓜视频的梗更多是新恒结衣,而在 B 站更为人所知的是通辽殿下可汗,也就是说,梗是用户认可产品后,自发生产和传播。

二、社区的本质是什么

正如李少加在《进化式运营》所言,UGC平台的价值基础是为⼈们提供⼀个「表达自我」的线上虚拟空间,通过内容来找到同类,进而找到存在感、认同感、尊重,甚至自我实现。

社区最后归于人性的尊重跟自我实现需求。人们上来社区,要么追求认同,要么解决问题。前者占大多数,因为大部分的问题,人们心里都想看看有多少人有同样的想法

为什么呢?

社交是人与人打交道,每个人都会基于角色进行交流,甚至对于最亲密的另一半,都会带上面具。 或许只有夜深人静或自己非常信任的人面前,他才会脱下面具,展示真实的自我。

而社区就可以让脱下面具的人展示真实的自我。比如知乎最热的失业话题:27岁的人生到底有多无力?

回答这个回答的,多半是刚好处于这个年龄段,或过了这个年龄段,回答自己是怎么度过的。而消费或评论这些内容的用户,也是这个年龄阶层。

这使得他们可能有共同的感受,像是在人海茫茫中寻找到知音,进而卸下自己的伪装,展示出自己的焦虑以及无奈,这无形中使得他们对社区有了归属感。

正因为社区有归属感,那么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会将匮乏人群的需求用社区进行承接。

过去,我一直觉得,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仅需要打开微信视频,就可以跟父母面对面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趣事。

但真的是这样吗?

今年过年的时候,我看了一下父母的微信,微信好友就 100 个左右,绝大多数还是不咸不淡的人,聊天列表的第十位好友的最近聊天时间停留在几个月前,而朋友圈的动态,一天可能更新不到 10 条,他们很难通过社交渠道获取充足的有价值信息。

这种人群,就是梁宁所说的 「匮乏人群」,他们微信好友平均不到 130 人,渴望与人交流与分享,但碍于各种原因,很多时候都找不到聊天对象。对于他们而言,如果有一个 App 不停地给他发信息,告诉他什么东西有趣、发生了什么事,对他来讲可能不是骚扰,而是关怀。

正是如此,他们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应用的推送非常喜欢,而且也喜欢在留言区说出自己的心声,比如让人给他点个赞,好让他知道有人关心着他。

三、社区与社交、社群的区别是什么

1. 社区与社交的区别

提到社区,就不得不提出社交。它们基本元素很像,都是人与内容。但区别在于社交更侧重人,而社区更侧重于内容

在社交中,我们通过内容打造出一个符合自身需求的人设,比如我微信好友格半在朋友圈发手账复盘、与粉丝互动的截图等,都是为了打造出一个平易近人的手账达人,而其他用户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消费这些内容,而是借由这些内容去联系这个人设。在这个过程中,与人联系是主线任务,而内容只是打辅助。

而社区中,当内容产生后,其他用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费这些内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时候要与人建立联系,也只是为了基于某个兴趣点或目的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比如我当时看了知乎网友雎安对鸿星尔克及其鞋子的评价,让我产生了购买鸿星尔克鞋子的想法,但担心鞋子尺码买大了,所以就私聊她问清楚。在这个过程中,与内容建立联系是主线任务,而与人联系是打辅助。

所以,在社交产品里人是关系链的节点,像是 「用户A—用户B—用户C」,而社区产品里内容才是关系链的节点,像是「用户A—内容—用户B」。

基于此,社交更重视即时性,当自己发送消息后,希望对方即时收到并回复,而对于社区而言,内容的沉淀是最重要的,甚至为了生产者者安心创作优质内容,直接取消私信等功能。

2. 社区与社群的区别

社群虽然作为社交的衍生物,而社群与社区更像,成员都是有共同的爱好或目的,然后进行交流,产生内容。

但对于内容,社群跟社区也有所区别,社群是IM即时通讯工具,倾向于内容的及时性,但不具备沉淀性。

在社群里,最常看到就是信息混乱,也就是群成员发表信息后,但彼此的关注点不同,随着信息数量越多越多,容易给其他群成员造成 「参与不是,不参与也不是」的社交压力,进而选择了潜水。

而社区是圈子交流,具备沉淀性,倾向于内容的长期价值以及复利价值,也就是当优质内容产生后,感兴趣的人可以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消费。

正因为如此,社区可以变得开放,兴趣点可以百花齐放,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比如抖音,有人喜欢看明星,有人喜欢看段子,还有人喜欢看新闻,他们虽然都在抖音活跃,但他们彼此之间都隔绝,这也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所以,社交社交更多是人基于某种角色进行交流,比如血缘关系的父与子、求学关系的老师与学生。但社区,都是一群臭味相投的人做着共同的事情。比如因为爱好读书或写书评,我们会聚拢在豆瓣。

最后,这篇文章比较长,特意为你准备了一张思维导图,方便你阅读。

我的最新优质回答可戳这里直达:

《中国互联网社区的发展史》

作者:猫晓豆豆,社区运营,健身进击中ing,白天工作,晚上码字。猫晓豆豆,希望与一百万社区人分享所见所想。

本文由 @猫晓豆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推荐阅读
  • 水稻和转基因水稻有什么区别(什么是杂交水稻)

    产量得到了跨越式的增长,但是许多人都在怀疑是一个问题,水稻的产量增长这么高,会不会杂交水稻就是转基因?其实关于杂交水稻是不是转基因这个问题,大家都可以大可放心。而在那个时候,咱们的科技能力并不发达,世界上也根本没有转基因这一说法。而转基因是运用科学的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到另一种生物中,让其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性的物质。这就是转基因和杂交水稻的区别。

  • 黎明远征中怎么调整音乐音效(黎明远征中调整音乐音效的方法)

    首先打开游戏,进入游戏后,点击左上角的角色“头像”,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黎明远征中怎么调整音乐音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 万圣节英语手抄报内容 万圣节英语手抄报内容 清晰

    2、然后在图中画上南瓜灯、地面、草丛、女巫、吸血鬼、南瓜装扮小朋友、写字框。

  • 苏子籽怎么种(苏子籽的种植方法)

    苏子籽怎么种苏子籽粒小,千粒重仅3~4g,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严格人工风选,去除秕粒、破损粒,杂质。种子萌动发芽需50~75℃积温,日平均气温11.54~28.12℃范围内,一般在清明至谷雨时播种,按行距25cm开2~3cm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薄土稍加镇压。在收割脱粒时,可以使用机械脱粒或者人工脱粒的方式,脱粒后及时筛选降水,含水量低于9%时即可入库。

  • 舌苔厚白粘腻怎么调养(舌苔厚白粘腻怎么回事)

    药理学认为陈皮可以松弛平滑肌,保护损伤的胃黏膜,改善小肠的消化功能。大枣性温,味甘,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和胃、祛风的功效。茯苓对肠道肌肉有直接松弛作用,能增强胃黏膜屏障作用,降低胃液分泌及游离酸含量,保钾利尿促进水液代谢。山药性平,味甘,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的功效。山药还能刺激小肠运动,促进肠道内容物排空。运动四肢有助于脾的运化,更好地完成消化任务。

  • 仙人球发根的技巧(仙人球发根的窍门介绍)

    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仙人球发根的技巧放在种植用途表面发根法:时间:选择4月至10月。

  • 电风扇电容坏了的表现(怎么判断电风扇电容坏了)

    怎么判断电风扇电容坏了先检查电机轴承是否卡死或太紧,正常的接入电源,如果不转,请转动一下转子,如果会慢慢地转到变快就说明电容坏了如果不转摸一下电机是否有轻微的震动,没震动就是电机烧了,有震动就能说是电机轴承卡死取下电容,短。

  • 单反相机推荐千元机(单反太沉买手机吧)

    小米11Ultra作为小米11系列的“超大杯”,小米11Ultra的综合表现也是相当不错。而影像方面更为夸张,小米11Ultra中使用了三枚大底传感器,还有三颗可以独挑大梁的主摄镜头,在这些硬件的配合下,可以在夜景的环境中,拍摄出明亮的照片,同时还可以录制8K的全焦段。并且配合上潜望式长焦镜头,可以拍摄出距离更远的画面。影像方面,努比亚Z40SPro的影像技术也很好。因为其中加入了红圈的镜头,而且还有一枚定制版的35mm等效焦距镜头,配合了IMX787大底传感器。

  • 阿迪24码内长是多少 阿迪24码内长是多少厘米

    阿迪24码内长是17厘米。根据鞋码的换算公式:厘米数*2-10=码数脚内长厘米数=/2所以24码的鞋子对应的脚内长=/2=17厘米。鞋码,又称鞋号,是用来衡量人类脚的形状,以便配鞋的标准单位系统。鞋码在世界各国采用的标准并不一致,但一般都包含长、宽两个测量,长度是指穿者脚的长度,也可以是鞋楦长。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用途的鞋,也有不同的鞋码定义。

  • 工艺美术评职称(工艺美术专业人员)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深化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部署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中专(不含)以下学历,取得工艺美术员职称后,从事工艺美术相关工作满5年;或取得工艺美术员职称后,在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或高级工艺美术师工作室从事专业工作满4年,且独立完成至少3件具有一定水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