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西。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同时,蝉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的这首描摹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的小令,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西。黄沙道是指作者隐居地附近一条乡村道路,那儿风景优美,作者隐居时常经过这条路。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闲散的退隐生活。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中年在江西闲居期间,夜行经过江西上饶黄沙道,看到月夜乡村景色时写下的一首小令。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半夜里,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表面看来,这两句写的是月、鹊、风、蝉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树枝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蝉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蝉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特别是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感到特别清幽。
先以“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明亮的月光便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埋下伏笔。
本来摸黑走路,天气又很闷热,可是明月一出来,眼前一片光明,而且还起了阵阵清风,这时该多么惬意呀!这两句动中寓静,越发衬出乡村的幽静,而且把半夜“明月”“清风”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是: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这两句承上,从嗅觉——“稻花香”和听觉——“蛙声一片”这两方面来描写夏夜乡村,乡土气息浓厚。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
这一侧面烘托极为动人,把人们的关注点从前两句的长空转移到田野,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劳动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点明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而报说丰年的主体,写出来却是那一片蛙声,以蛙声说丰年,构想奇妙。
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丰年,再补“声”的来源——蛙声。
这短短四句构成的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这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意思是:天空中只在一角露着七八颗星,稀稀疏疏的雨点在山前落下。
这里是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前句写词人远望之所见:云层几乎布满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颗星,数也数得清。这里词人写星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增画面的美感。
“两三点雨山前”,雨点不紧,疏朗,在山前落下,写骤雨初来的情形。
这两句运用对偶手法,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片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见,同“现”,出现。
意思是:往日的小茅草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旁,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这茅草屋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两句写匆忙避雨的“我”,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可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刚才词人是怎样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
这里“路转”“忽见”既写出了词人骤然间发现了茅草屋后的欢欣,又表现出词人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记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将词人的这种焦急和迷惑之后的欣喜,表现得情趣横生。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四句属于词的下片,紧承上片写夏景,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以及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悠然而起,悠然而往,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前六句写景,至最后两句才点出夜行之人。但返照全词,却无一不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见闻和感受。
这首词挑选惊鹊、鸣蝉、蛙声、稻香等富有特色的景物来描写农村风光,又将诗人自己置于景中,不但真切地描绘出一幅农村夏夜的画面,而且表现了预想中农村的丰收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诗人用了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等表现手法,生动活泼,欢快灵动,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