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之父安东尼文|软烟砍柴书院专栏作者责编|芈九这篇文向大家介绍一位开了挂的网文男主,哦不,一位世界级文学家,史上最会写作的飞行员在飞行这条经脉上,他参与世界航空路线开拓,两次加入空军作战,数次坠毁不死,被老师夸。
文|软烟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责编|芈九
这篇文向大家介绍一位开了挂的网文男主,哦不,一位世界级文学家,史上最会写作的飞行员。
在飞行这条经脉上,他参与世界航空路线开拓,两次加入空军作战,数次坠毁不死,被老师夸赞“不可能死在飞行上”。
在写作这条奇穴上,他12岁开始写诗,27岁发表小说,因小说太棒成为赴美形象大使,43岁又凭一部童话享誉天下。
哪部童话呢?就是那本常被人翻出来,宣扬“仪式感”的《小王子》。
作者法国人,全名不太好记——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以下简称安东尼,亲切些。
但凡拥有盛名的名家,都有点能做谈资的童年。
安东尼12岁就展现出飞行写作两手抓的潜力。
1912年,安东尼家附近有一座机场,精力旺盛又不爱和男生玩铁棍推球的他,果断选择每天去机场晃悠一圈,缠着机场工作人员问东问西。
也不知是好奇心还是诚意忽悠了飞行员,他竟然被抱到副驾驶,用最畅快的视角和飞行员同飞一场。
轰鸣的马达声与万籁的寂静,天空的白光与夜色的深邃,瞬间击中安东尼的心。
心潮澎湃的他一展诗心,做出这首用词颇为精准的小诗:
“机翼在夜的气流中颤动
马达用它的歌声安抚着沉睡的灵魂
太阳无泽的色彩从我们身旁掠过……”
天空的声音与颜色,成为他写作的源动力。
此后这个写作风格得以延续,发扬在他每一本自传体小说里。
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打开了两条脉络,更不知道这对他的生命有什么影响。
他只觉得自己是个天才,思想见识碾压同龄小男生。
但凡有点才华的男孩子,青春期都容易不可一世。
安东尼家境殷实,尽管父亲病逝得早,单靠母亲的人脉才华,也能拥有一条既定的坦途。
但他不,他就是叛逆,除了喜欢的文学科目一概考不好。
明明前方有铁饭碗海军军校,因为考试不合格丢了机会,气得母亲心头直怒。
当时安东尼一周要给母亲写十几封信,信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妈妈你别生气。”
大概每个天生叛逆的人,心里都揣着点梦想。
这个铁饭碗都能砸的男生,愣是曲线救国,在考试轮番落榜,沦落到维修厂工作后,突然抢到空军机械师资格,又利用机场制度考取飞行员执照。
从此就是飞行员了,安东尼瞬间扬眉吐气。
他在和母亲的书信中写道:“我在等四月的事情是否通过,到时候有了钱就还您,因为我不希望您再破费了。”
他还开始筹备第一本小说,得意洋洋地告诉母亲:“自我感觉写得简单明了又别出心裁,同事看我的书看得晕头转向他应该从我的书里收获了很多。”
童年随口一唠的飞行和写作梦,至此和现实续在了一起。
骄傲、自豪、意气风发,这时的安东尼,以为他单纯是找到了热爱又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以前只觉得飞行酷,进了邮航才发现飞行这么酷。
安东尼看着梅莫兹和纪尧姆,夹着头盔走进机舱,挥手向机场员工致意时,满脸写着崇拜。
前辈们穿越夜空,迎战暴风雨很酷。
前辈们飞至山腰,搭建穿山公路很酷。
前辈们横跨大洋,缩小世界的边界很酷。
为世界飞行,名垂青史的骄傲感油然而生。
安东尼觉得,他们就像是拯救世界的英雄,在极限环境中与天空搏斗,把原本三个月的邮政航线缩短至三天。
直到前辈纪尧姆飞机坠毁荒漠,渺无音讯,他才深刻感受到这份工作承担着什么风险。
直到搜寻五十小时,奇迹般遇到干涩、瘦弱、面孔发黑肿胀的纪尧姆,才知道这份工作对生命意味着什么。
纪尧姆像一个获得胜利的拳手,满脸伤痕地回忆那场奇异的旅途。
“如果我的妻子知道我还活着,如果她知道我还在继续行走着,同伴们相信我,我能继续走下去。如果我现在停下来,我就是个浑蛋。”
纪尧姆知道他对飞机、对自己、对同伴、甚至是这份职业对未来贡献的责任。
“人与其他所有生命的区别,在于他的责任感。在于他面对并非缘起于他的苦难时所表现出的羞愧。当同伴取得胜利时,他所体会到的骄傲。当他在脚下摆放下一块石头时,他感觉到这个手势,也许正在为世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这一刻安东尼意识到,飞行远不像童年缠着机长起飞的轻松惬意,飞行是对生命的负责。
他相继写成《南方邮航》和《风沙星辰》两本书,以飞行员的视角,记叙了天空的声音和色彩,开拓航路的艰苦和险境,飞行员的责任和坚守。
至此,无论是作为飞行员还是作家,安东尼的名字真正成为欧洲的一股力量。
当一个人懂得生命的意义后,全部视角都会发生变化。
安东尼的知识领域很广。
航空领域中,他研究提升飞机安全性和飞行员舒适性的技术。
经济领域中,他构思改善劳动者出路的框架。
文学领域中,他已经成为整个欧美期待的飞行员作家。
此外还要加上魔术解谜、绘画和艺术。
一切与生命力有关的研究,他都兴致蓬勃。
他的两位朋友形容他有“电能般的、永远处于沸腾状态的思维”,他们“敬重这种包罗万象而又严肃的好奇心”。
安东尼从不心血来潮,他努力研究这一切,想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自己的国家发生了什么,他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1942年,《小王子》成书时,安东尼把这句话写在了扉页:“献给列翁•维尔特。”
列翁是安东尼生前最好的朋友,犹太人,被困法国,忍饥挨饿。
安东尼痛恨纳粹,痛恨这些不尊重生命的人。
为了呼吁美国参战,他只身赴美,写作游说。
短篇《给人质的一封信》,写满他对葡萄牙沉迷和平假象、不肯抗争的失望,对同有一颗敬畏生命之心的列翁的思念。
然而美国没有回应他,欧洲更是自顾不暇。
写作不能唤醒大家,至少亲自参战守护生命。
开头说到他多次坠机仍大难不死,命是保住了,身上旧伤却连成串。
上次的骨折还没好全,安东尼就想开战斗机,四十二岁的年龄挑战这种事,简直是在要命。
军医大手一挥,拒绝安东尼入队。
安东尼不服,一天写N封信,向军方请示,向朋友吐槽。
最终各方熬不过他的骚扰,纷纷为他说情,特许他重新驾驶侦察机。
重新握住操纵杆的那一刻,安东尼觉得自己获得了新生。
他还有太多要守护的人,飞行是对生命的负责。
至此算是介绍完了这个开挂的男主。
他的结局,《小王子》的忠实读者想必都了解。
“部队只允许他飞行8次,第9次执行任务时,他不忍心与飞机告别,选择坠入大海,回到B612星寻找他的小王子与玫瑰。”
当然,这只是浪漫的读者心中的幻想。
且不论第8次和第9次的逻辑漏洞,了解安东尼的人知道,他必不可能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
列翁在回忆中写道:“我不认为他的死因是外界传闻的那般。”
他那么热爱生命,那么坚守飞行员的责任。
他与家人约定好,战后回去抱抱痛失房子的小妹妹,照顾母亲和妻子。
他永远不会自杀。
当他选择死亡时,一定是像一名英雄一般,昂首阔步,腋下夹着飞行员的帽子,向场外他守护的人挥手致意,转身走向为生命而战的使命。
很酷,很洒脱。
人活一生,对生命的理解有三种层次。
第一种消耗生命,他们一生庸碌,为生活和物质奔波,看不到星辰大海的美好。
第二种享受生命,他们懂得追求梦想,对未来怀有希望,世界的美皆来自他们。
第三种守护生命,他们既懂得什么是庸碌,亦明白什么是美好,而他们对此一视同仁,努力唤醒更多沉睡的人,拼命守护所有人的生命。
安东尼就是第三种人。
懂得生命,热爱生命,最后守护生命。
这才是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能写出治愈全世界的童话的真相。